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国在线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中国在线> 地方频道-金融证券

回流文物成投资者心头之痛 千万元投资或打水漂

2013-07-10 07:59: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提要]  南京的张先生在四处打听行情,最近,他想要把2006年从海外拍卖行买回来的明代青花大罐卖出去。曾几何时,那些被人热炒的海外回流文物成为投资者心头之痛;那些高价接手的“珍品”最终“烂”在手里;
 

  南京的张先生在四处打听行情,最近,他想要把2006年从海外拍卖行买回来的明代青花大罐卖出去。然而,当初花了上百万美金买回的这件明代官窑瓷,现估价不足百万元人民币。而国内拍卖行更是不想接手“海外回流文物”这个烫手山芋,他们担心“无法保真、估价过高无人接手……”。

  曾几何时,那些被人热炒的海外回流文物成为投资者心头之痛;那些高价接手的“珍品”最终“烂”在手里;那些年,所谓的“海外遗珍”如今让一批投资人欲哭无泪……

  拍场天价引藏家跟风入市

  6月28日, 佳士得将“圆明园青铜鼠首兔首”归还给了中国,并由国家博物馆收藏;7月3日,北京海关将近些年罚没的10393件(套)文物按规定移交给了国家文物局,这批文物最终将落户北京恭王府博物馆。接连的文物“回家”让国人感到欢欣鼓舞的同时,又让人不禁想起中国仍有大量文物流失海外的现实。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另据中国文物学会的统计,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至今,中国约有1000万件文物流失到日本、欧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对于艺术品市场来说,海外回流文物也曾是艺术品投资的热门品种。在数以千万计的海外流失文物中,一些被热炒为“国宝”级的文物也曾拍出天价。

  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拍出1568.8万英镑(约和2.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尽管至今也没有人知道这位“大手笔”先生是何许人也,但这样的轰动效果,引来大量国内藏家入市跟风,也带动了国内古董市场的一波热潮。

  然而,在一些业内资深藏家看来,那些被热炒的一些所谓的“国宝”和“稀有品类”不过是普通文物,其溢价过高,市场泡沫破灭过后,投资者必将吞下被“套牢”的苦果。

  “当初去拍卖会听人说这类古董升值空间大。在海外(拍卖行)买了几件,价格也不便宜。可是到现在,这些东西就算砸在手里了。”南京的张先生(化名)向记者诉苦。做进出口贸易起家的他,在2005年进入收藏领域,当时听一些“业内人士”鼓吹青花瓷、鎏金佛像等文物升值空间大,短期内预期收益率很高。于是,他在海外拍场上以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美金的价格买回了多件明清青花瓷,准备行情上涨时再出货。

  然而,时过境迁,很多所谓“流失海外的珍品”,在国内却“有价无市”。在张先生的企业陷入资金周转困难的时候,他曾想拿出古董兑现,却事与愿违,无人接盘。像他这样的民间“投资型收藏家”还有很多。很多缺乏专业知识,又听信高额回报传闻的内地买家在近些年都在忍受着“资产”贬值折磨,甚至,一些买到赝品的人,更是让这笔“巨额投资”打了水漂。

  杭州的企业家宋先生向记者反映,去年他的企业遇到资金困难,他将早年在海外收购的一些青铜器拿出估值、兑现的时候,却被多位国内资深藏家认定为赝品,近千万元的资金一时化为乌有,让他苦不堪言。

  “海外流失文物”或为垃圾藏品

  根据中国拍卖协会统计,在过去20年间,通过海内外拍卖回流的文物已经超过10万件。一些深藏海外多年的文物,在国外各大拍卖行频繁亮相,随着国内资本的参与竞争而水涨船高。

  2000年4月的香港佳士得春拍,圆明园兽首首次公开拍卖,在“清朝宫廷艺术品拍卖专场”的拍卖会上,猴首和牛首分别以740万和700万港元的价格被时任保利艺术博物馆顾问的易苏昊代表保利集团拍下;2000年5月香港苏富比拍卖会,易苏昊又以1400万港元高价购得虎首;2003年,澳门企业家何鸿燊以600多万港币,从纽约协商买回猪首;2007年9月,何鸿燊以私人洽购的方式在香港苏富比拍卖前,以6910万港币的高价购得马首。

  刚刚回归中国的鼠首和兔首,在2009年的佳士得上拍的时候,分别以900万欧元和1000万欧元起拍,最终以2800万欧元(按当时汇率约合2.5亿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尽管,2009年巴黎的这次兽首拍卖因国内藏家蔡铭超的“拒付”而并未完成交割,但其高昂的成交价也让业内人士感到惊讶。

  国内多数专家认为,圆明园兽首只是中国流失海外珍宝的一个缩影。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曾公开表示,“圆明园12生肖水龙头只是圆明园被八国联军掠夺、焚毁的历史见证,一上拍卖会就被称为‘国宝’,欠妥。对它们要有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对它们的艺术性更应该有一个基于中国美术史的正确的认知。”

  文化学者、文物市场专家吴树认为,认定一件文物的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历史价值,二是工艺审美价值,三是科研价值——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价值。他告诉记者,从这三个价值因素来分析,圆明园兽首难以称得上是“国宝级文物”。

  近些年,如圆明园兽首这样的海外文物被热炒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业内人士指出,像青花瓷、鎏金佛像等一些品类,近些年的高昂成交价格与一些海外古董投机商的炒作有关。

  上海知名藏家冯毅认为,内地的一些投资型藏家与海外古董商相比经验、阅历相差很多。在信息与资源不对称的情况下,内地藏家很容易落入投机陷阱。他向记者直言,一些市场热炒的所谓“明清官窑瓷”、“鎏金铜佛像”等等,不过是那些炒家淘汰的“垃圾藏品”,趁着中国经济好,倾销到国内。市场低迷的时候,“投资型藏家”或被那些徒有虚名的古董套牢,甚至令其血本无归。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