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显示,“十一五”期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省属文化企业资产由改革前不足30亿元增长到300多亿元。
从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到俄罗斯印刷市场……世界文化大舞台上,活跃着“文化皖军”的身影。安徽出版集团实现了向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投放,在俄罗斯兴建的新时代印刷公司是全国唯一“走出去”发展的印刷企业,旗下华文国际贸易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文化进出口企业。芜湖方特欢乐世界的项目整体输出到伊朗、南非、乌克兰等国,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出口国。原创58集动画片《黑脸大包公》登陆北美、日本,实现国产动画电视剧登陆日本市场“零”的突破。安徽演艺集团创排的杂技项目,常年热演欧美市场。
在2009至2010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中,我省7家文化企业、8个文化项目名列其中,入选的企业和项目总数位居全国第六、中部地区第一。
人们印象中“农业大省”、“能源大省”、“劳动力输出大省”的安徽,悄然进入了“动漫大省”的行列。借助文化与科技融合,安徽已经拥有合肥、芜湖国家级动漫基地,拥有已连续举办三届的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在文化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布的2011年度通过国家认定的动漫企业名单中,安徽有8家企业上榜,入选企业数与北京、湖北并列全国第三位。
文艺百花园精品迭出,徽风皖韵绽放异彩。电影《第一书记》、电视剧《新安家族》、话剧《万世根本》、黄梅戏《雷雨》、舞剧《徽班》……一批富有时代特色的徽字号精品力作在全国叫响,仅“十一五”期间就有249部文艺作品荣获各类全国性大奖。 “江淮情”大型演出、“中国农民歌会”等,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百姓喜爱的公共文化品牌。
“耳朵有听头,眼睛有看头,农闲有学头,生活有奔头。 ”在文化企业“豁出命来往前奔”、实现跨越发展的同时,安徽省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同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广播电视“村村通”、基层文化馆站、农家书屋建设被纳入“民生工程”;省博物馆新馆等一批重点文化工程建成投入使用;1600多家民间文艺团体常年活跃在基层……
安徽是文化资源大省,过去外界大都只知道历史上的安徽文化名人。文化改革发展使这种状况得到了近乎颠覆性的改观。
“‘安徽现象’其实就是‘一把手工程’”。省文改办负责人介绍,安徽主动与试点地区同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每年都列入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进入省政府工作报告。文化产业被列为全省八大支柱产业之一,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难题都被置于全省的层面,认真对待,及时解决。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像支持工业、农业一样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样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像加大经济发展力度一样加大文化产业发展力度,像培育工业大企业大集团一样扶持、培育文化企业集团做大做强,像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一样改善文化发展环境。
可以说,没有省委、省政府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上的“一把手工程”,就没有文化产业的“安徽现象”。
除了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多重政策保障是缔造文化体制改革“安徽现象”的不可或缺因素。
文化体制改革之初,安徽就结合实际,在社保、土地、税收等多方面,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的优惠政策。 2006-2009年四年间,为转制文化企业减免税收近10亿元。从2009年起,每年又拿出1亿元作为文化建设专项资金,5年不变。此外,还从文化投融资体系建设上为文化体制改革助力。
“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再次吹响了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劲号角。今年5月,一个被称做“1+6”的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系列政策文件正式出台。这个囊括了产业发展、公共文化建设以及人才、基地、财税和金融扶持的系列文件,其扶持力度前所未有。
一个徽风皖韵的文化强省正悄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