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改革迸发崛起动力

2012-08-13 15:31:50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在中国版图上,安徽形如心脏。

34年前,这颗“心脏”的一阵搏动,引发了中国大地的一场划时代变革: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红手印,签下“生死文书”,率先实行“大包干”,拉开了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大幕。

对于这一不同寻常的“心跳”,邓小平同志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这样评价:“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 ”

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全国改革步入“深水区”和“攻坚期”,越来越呈现“全面性”、“系统性”和“艰巨性”特征。富有改革创新传统的安徽,勇于探索,敢为人先,一次次挺立潮头:农村改革掀起“第三波”;基层医改作为“蓝本”推向全国;文化改革演绎“安徽现象”;城市社会管理创新开全国先河。

地处中部的安徽,一个发展中省份,人口规模靠前,经济总量居中,人均水平靠后,却在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文化、从民生到政治的诸多方面率先破冰、勇当先锋,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安徽日报特别报道组 执笔:记者李友国、陈群

改革迸发崛起动力

对于时任庐江县庐城镇镇长刘克余来说,2005年7月31日,是一个很难忘怀的日子。

这一天,庐城镇一下子变大了!按照庐江县政府的规划,罗埠乡整体并入庐城镇。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不是两个乡镇的合并,而是新庐城镇领导体制的一种深刻变革。刘克余说:“乡镇合并后,领导职数减少近三分之二,内设机构由8个减少至3个。所有干部实行竞争上岗,压力比过去明显大了。 ”

这样的变化几乎同时发生在全省18个县,它悄然拉开了安徽农村“第三波”改革的大幕。

安徽农村改革历来在全国具有先导性和开创性。我国知名农村问题专家何开荫深有感触地说:要透析“三农”工作,再难找到比安徽更具说服力的“活标本”了。

继农业“大包干”之后,2000年,安徽在全国开农村税费改革之先河。经过四年试点探索,2004年在全省实施农村税费“一免一减三补”,即:全面取消农业税附加,降低农业税率2.2个百分点,实行粮食直补和良种、农机补贴。当年,财政少收26.73亿元,粮食增产50多亿公斤;农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5%以上,创8年来新高。 2005年,全省取消农业税,与全国相比,提前一年终结了有2000多年历史的“皇粮国税”。

农村税费改革的成功,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然而,可能引起农民负担反弹的因素依然存在,农村财政供养人员多,县乡财力匮乏,乡村债务沉重,旧的农村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依旧束缚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如果认为大功告成,改革就此止步,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可能很快被抵消。

于是,一场更复杂、更深刻、更艰巨的农村改革又开始了。安徽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顺应民意,抓住税费改革后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改善的有利时机,义无反顾地将改革的矛头指向了担负改革任务的基层政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精彩热图

揭秘美绝密军事基地51区!

揭秘林青霞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