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在中国山水画领域突起一座山头,您就得下决心“进山”,汗流浃背地“爬山”,得意忘形地“玩山”,老老实实地“耕山”,朝思暮想地“恋 山”。在我度过了十九年寒窗生活的那个仲夏,我踏上了“进山”之路。
我和妻子在巍迤的秦岭深山建立了一个简朴而充满朝气的小家。我们住的是一片小房屋,饮的是用辘辘绞起的井水,烧的是浓烟流滚滚的柴火,吃的是黄澄澄的洋芋糊汤。年仅二十岁的妻子,还要与山民一起种地打柴,背粪爬山。我们的小家在高寒的秦岭之顶艰辛地挺立着。
而进山使我的山水艺术获得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一、 爬山
进了山就得每天过爬山的生活。我的爬山本领也得感谢逼我爬山的人。我到太白山的第一年,就被领导分配到离小镇90里之遥的马耳山。简陋的公路很少有汽车,我和文化馆的另外两个同志,拉着架子车爬过一道一道的山,淌过一条一条的河,才蹒蹒跚跚地抵达目的地。第二年,我作为整组工作组的一员,又被逼着爬山淌河二上马耳山,与山民一起打柴、背粪、拉土、造田,我这把瘦骨嶙峋的身躯常常摊倒在粪篓和土车之下……。这种爬山生活从我20多岁开始,一直爬到我40多岁。爬山的本领与日俱增爬山经验与年俱丰。我不知多少次地站在高耸云端的山脊极目脚下茫茫苍苍的群山大河,但见峰峦交织丛林葱郁、银水遄飞、舟车穿梭,骤然一幅山水画卷轴。拨动起我的心弦,焕发起我的灵感,画出了第一幅山水画——“千山万木载如流”;接着绘出了丛林茂郁的“太白春暖”;绘出了大战自然的“山峡彩虹”,并为出版者邹宗绪先生及其同道看中,给予出版。我喜不自禁,然而乐定之后,又陷入了极大的困惑,与其把我已经出版的山水画叫作中国山水画、不如叫作西洋风景写生画。这时我才悟道,学会爬自然界的山仅仅是“师造化”,仅仅爬了一半的山,欲想在山水领域有大的出息,还得汗流浃背地爬许许多多历史上的山、文化上的山,传统上的山。
提起中国山水画的传统“山”,可谓山山不断,从魏晋南北朝以至唐宋元明清,到民国、到现代,一望无际全是山!单是北宋就的整整三座山可爬,一日善写园浑山头的董源、巨然,二日善写太行危岩的荆浩、关同,三日善写高原秋壑的李成、范宽。在山水画的长廊中,堪称宗师者,鳞次栉比,举不胜举。要学好山水画,不去继承这些传统大山之长,甚至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还侈谈什么山水画的创新,岂不是笑话。事实上大凡在山水画的创新中有大建树的画家大都是“传统大山”的爬山能手,例如石鲁,石者,尚崇,石涛的传统笔法,鲁者,崇尚鲁迅的革命思想。石鲁一类的艺术大家,虽然高举的是革新的艺术大旗,却不敢有一毫的对前人的简单否定,然而一些年青的同志,他们的艺术热情和理论胆识,尽管应该获得赞许,但把传统一律当做“洗脚水”泼掉的观点却是不足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