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香港购买生活日常用品成了不少家庭主妇的新习惯。资料图片
目前,深圳人最新的消费口号莫过于:赴港“打酱油”。
没错,打的就是“酱油”,厨房里必不可少的调味品———酱油。
人民币兑港币的利率差让深港两地人一次次地打着自己精明的小算盘,尽管最近关税征收趋紧,深圳人还是相当热衷于赴港消费。如今在深圳,不论是公司白领、购物达人还是家庭主妇,都对赴港消费有着自己的一套见解,赴港消费已经成为不少深圳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十几年前香港人来深圳消费炒高深圳楼价和物价,到今天深圳人“以牙还牙”赴港扫港货,消费融合似乎是深港一体化最好的推手。
家中调味料清一色港货
到香港“打酱油”俨然成为最近的新流行词。而对于一些精打细算的深圳家庭主妇来说,这是关系到日常生活质量和水准的正经事。
近两年来,李女士家中的调味料清一色全换成了港货,大到桶装色拉油,小到盐酱醋,全是在香港买的。“主要是买个放心,香港的东西质量有保障,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太令人担忧了。”而如今,在CPI一路上涨的情势下,每个月去香港扫货已经成为她的周末日常生活。如果有空闲,她甚至每个周末都出动去香港,除了吹风看海景SHOP-PING之外,顺手带回一些生活日用品,节省下来的钱也可抵消来回的路费了。“特别是一些香港本土品牌的调味品,价格差额非常大。李锦记的一瓶生抽,香港不到6块,深圳超市要卖近20块。”
施先生是深圳一名七个月大宝宝的奶爸,基于安全和质量考虑,每个月他都要到香港采购奶粉、婴儿润肤露等婴儿日用品。而未来,他也计划把采购范围扩大到一家老小的日用品上了。“打算以后去香港买洗发水之类的,的确香港便宜很多,只需坐地铁到上水、沙田就行。”
他以婴儿用品为例,施巴100ml的婴儿润肤露香港只卖54港币,深圳要卖70多元人民币。美国某品牌32片装的大号纸尿裤在香港不到80港币,在深圳则需要110元左右。
“欧莱雅的这款发膜才卖30多港币,深圳要卖60块。德国某品牌纸巾36包港币才27元,每包不到8毛。而在深圳购买的话,要40多块。”家住福田区的陈小姐上周末也专门跑到盐田沙头角去采购零食、日用品,经过她的计算,洗发水之类的日用品要比深圳便宜20%-50%,因此牙膏、牙刷、洗发水、染发剂、沐浴液等她都大包小包地采购回家。她称此举也是无奈之举,“工资没涨,物价却一直涨,拿着深圳的收入,有些日用品的物价却比香港还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