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共识”挑战了谁
“关于中国的研究常常陷入结论在先的分析陷阱,这并不总是意图不良的错误。相反,这些失误代表着处理一个比历史上任何社会变化都快的社会时的智力困难。”
中国学者并没有像中国制造产业一样输出“中国知识”和“中国经验”。事实是,面对中国正在发生的飞速变化,中国学者们正在忙于提出各项政策建议或者跟踪正在发生的事情,还未“腾出空闲”总结中国特有的发展模式。
“中国经验”期待
3月17日,东京。面对600位日本听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全球产业竞争力的教授理查德·来斯特讲了他的见解。他的学生有一半是外国学生,他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最近以来世界上发生的最大的事件是什么?”学生们回答,因特网、生物科技、全球化、9.11等不一而足。理查德接下来说:“你们全都错了!答案是———中国使十几亿人口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消除几亿贫困人口,而这仅仅用了一代人的时间!”
3月22日,北京。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现英国财政部副大臣尼古拉斯·斯特恩,给予了中国高度评价。他把几百年来的全球化划分三个阶段,分别是:1914年之前为第一阶段,称之为第一个黄金时期;“二战”—1970年为第二阶段,中间经历了“一战”、“二战”的逆转期;1970年代后期—现在为第三阶段,更大范围的全球化时期。他认为,这一次全球化最重要的不同于前两个时期的显著特征,“第一,是中国和印度重新加入全球化;第二,是ICT(信息与通讯技术)革命。这两点引起全球化的变化远远超过历次全球化的进程。”他认为,这还仅仅是开始。
面对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关于中国的研究如潮水般涌来,各个国家的大学、非政府组织纷纷建立中国研究中心,或者是中国研究项目,在国际会议上“中国议题”成为不能缺少的内容。同时,美、日、欧洲国家甚至亚洲国家以及国际组织,有关中国问题的研究专著、报告正在以批量的速度出版。2002年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花了500万欧元研究《中国与全球经济》,总共800页。但是,与之相比,目前中国专家研究中国经验的专著引起的世界反响,与它应有的影响显得那样不匹配。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工业制造品已经占世界总量的1/5。但是,中国学者并没有像中国制造产业一样输出“中国知识”和“中国经验”。事实是,面对中国正在发生的飞速变化,中国学者们正在忙于提出各项政策建议或者跟踪正在发生的事情,还未“腾出空闲”总结中国特有的发展模式,尽管早已有人说过“中国已经到了该总结自己的经验的时候了”。
中国的改革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最丰富的实践,中国有太多的发展经验教训和创新有待于中国学者去总结与升华。
(作者:赵忆宁 编辑:王晶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