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DAILY 首页  
 
 
 
 
 
前《纽约时报》记者眼中的中国变迁
[ 2009-09-29 16:29 ]

中国:遇上你是我的缘

——前《纽约时报记者》丹·本·卡南(Dan Ben Canaan)眼中的中国变迁

前《纽约时报》记者眼中的中国变迁

丹本卡南(Dan Ben Canaan)在把玩中国龙形雕塑。 9月24日下午,董林摄于丹·本·卡南家中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1980年代初期的中国,就好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努力睁开双眼﹑好奇地观察着周围的世界。而对于中国文化,在我来到中国之前,除了在书上或博物馆中了解外,知之甚少。”丹这样概括到。

喜爱探险的他从小就对神秘的东方产生了浓厚兴趣。而此后的媒体经历,更让他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巴黎之行结缘中国

大约是在1982年于巴黎召开的一次国际杂志期刊类大会上,丹第一次接触到了中国记者“‘纯真﹑朴素﹑简单'是这个由中国新闻官员组成的6人代表团给我的第一印象。他们有的穿着‘毛式制服',有的穿着西式服装。其中一个穿棕色装的人,袖口还贴着标签。”,丹回忆道,“他们大多时间是自己人呆在一处,但当我主动上前打招呼时,却能强烈感受到他们对于外部世界了解的渴望。”

丹回忆说,当时他们彼此交流了中西方新闻写作的一些内容。中国传统的写作是从概括到具体,而在西方,新闻写作要求是“倒金字塔”式,最重要的内容一定先说。

当时的中国领队给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是一个非常自信﹑有学识﹑很令人有所启发的典型中国知识分子。他很想了解西方杂志选材﹑设计﹑印刷方法,以及西方人的兴趣,还包括一些技术问题。看得出,他非常希望中国新闻业水平能与国际接轨。我看了他们杂志的印刷小样:字迹不清﹑图片分辨率低,杂志不吸引人。”

丹忍不住想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开放是什么意思?中国现在需要什么?我记得,他总会说,‘来看看,来看看’。”

初访中国:“好像我们是来自月球的外星人”

1984年,丹作为第一批5位访华的以色列记者,到访了中国北京﹑上海和桂林。

“我清楚地记得,中国百姓对‘老外'表现出极大兴趣,就好像我们是来自月球的外星人。他们非常友好,虽然不懂英语,但会一直跟着你:嗅你身上气味,摸你衣服﹑头发”,丹笑道,“我们中有个女孩是红色卷发,他们都会围上来摸她头发,好像从未见过。尽管有些奇怪,但我并不认为这是无礼的表现,而恰恰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老百姓对知识和外来文化渴求的一种表现。”

这是第一次,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人对外界的渴望,丹回忆说,当时的中国男人大都穿蓝色卡其布的“毛氏制服,颜色单调,偶有女人穿旗袍,看起来很醒目。北京的街上尽是小街道﹑小胡同,只能偶尔见到旧式的政府办公楼。很多俄罗斯式的旅馆走廊很长,大厅空旷,柜台后的服务员在本子上忙着记录。

由于中国主办方知道犹太人不吃猪肉,所以丹一行在到北京的第一晚被安排去了家穆斯林餐厅。当时上了无鳞鱼种和海鲜。“根据犹太教教义,教徒不能吃无鳞鱼类”,丹解释,“但我们不信教,所以并未介意。中方官员听说后,主动向我们了解了文化差异。我们第二天再去吃饭,中方主人便和餐馆说明,要上有鳞鱼。”

中国人围桌而坐的吃饭习惯给丹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我们在中国吃饭的时候,发现大家会围坐在桌前一起吃,这让我觉得很亲切。我觉得这是一种打破障碍﹑增进交流的非常好的方式。但是在西方,每人都有自己的一份餐,大家分开来坐。”。

走在当时的北京街道上,丹经常会见到整栋居民楼只有一台公用电话的情景,电话线很长,一直拖到街道上。想要打电话?过来交钱排队。而如今,中国几乎人人都有手机,有的甚至三四部。丹觉得,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外交流,当然包括文化层面的东西,在日益加速和深化。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祝福  
 


  海外看中国  
世界的“中国观”:西方60年的中国故事
>> 详细

  手机留言 更多
  • 1381***5948:希望我们的国家再也不要遭受“512”这样的特大自然灾害。
  • 1581***2838:台湾,你妈妈60大寿,喊你回家吃饭。
  • 1376***6312:想去北京看国庆庆典。
  • 1354***4713: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好更强大。
  • 1582***1029:中国,加油!
  • 1331***3113:愿我们的祖国繁花似锦,岁岁昌隆!
  • 1381***1395:60年沧桑见证中国巨变,愿我们更加自信自强。
  • 1358***7650:台湾早日回归,中国和平崛起。
  往期回顾 更多

 
| 关于中国日报网 | 关于中国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