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国在线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中国在线>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抢抓机遇促发展 改革创新谱新篇

2015-03-11 09:04: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姚桂东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提要]  定单式培养模式的成功,使得另一家企业——中国大地财产保险公司慕名而来,2014年9月16日,集团董事长亲自到校,考察电商专业的建设情况,并当场签订共建实训基地、实行订单式培养合同。
 

  原标题:抢抓机遇促发展 改革创新谱新篇

  ——江苏省徐州市张集中等专业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纪实

  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徐州,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在新时代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江苏省徐州市张集中等专业学校就坐落在这座魅力四射的开放城市。经过32年的创新发展,张集中专已成为一所以农业类专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建校以来,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别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科教兴农先进学校”、“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四星级学校”、首批“江苏省和谐校园”等5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2013年4月学校被批准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学校。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破解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困境,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两年来,张集中专开展了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研讨与实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以“共享、共赢”的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渠道、全方位开展校企、校校合作。

  积极主动,实践创新,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只有出口畅、才能入口旺,学校坚持市场化办学的思路,以“面向市场、服务社会”为宗旨,主动与企业对接,积极开展宽口径合作、深层次合作,初步形成了校企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2014年5月,学校与徐州波司登发展有限公司、凯尔达制衣有限公司、宇赐服饰有限公司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实行订单式培养,在构建“波司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学校始终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多次进行面对面沟通,为了让学生的学习与工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缝对接,学生学习内容完全按企业岗位要求来安排,企业派出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每月定期到校开讲座并指导实训,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教材、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确定实习时间,形成了学校订单式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定单式培养模式的成功,使得另一家企业——中国大地财产保险公司慕名而来,2014年9月16日,集团董事长亲自到校,考察电商专业的建设情况,并当场签订共建实训基地、实行订单式培养合同。

  近年来,学校先后与江苏阳光集团、东方车辆、润东集团、南亚电子、南京夏普、中电熊猫等十多家企业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联合办学,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学校瞄准市场,适时而变,围绕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成功走出一条联合办学、开放办学之路。近两年,校领导班子多次到高校取经,探讨联合办学事宜,学校先后与常州建东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山东交通技术学院等近十所院校开展合作,为学生学历提升提供了新途径。

  在专业建设方面,实行强强联合。2014年,学校经过认真的调研、走访,发现形象设计与美容美发专业市场缺口大,就业前景好,而且它契合了徐州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经学校研究决定,按照“主动介入、优质服务”的原则,借船出海,引入了江苏省美容美发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徐州龙太子公司,和该公司达成联合办学协议:企业提供实训器材,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学校提供场地,进行常规管理、教学。这种合作弥补了相互之间的短板,实现了双赢。

  高标准实施“3+4”分段培养计划。作为第三批国示范建设学校,张集中专从2013年开始承担了“3+4”分段培养计划,与衔接学校——徐州工程学院共同设计中高职课程体系建设,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把“为学生终身职业素质发展奠基”作为培养目标,选派了一批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在课程开设上,提高了文化基础课的开设比例、广度及难度,适当降低了高深专业理论课的难度,注重中职、高校二个层面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严管理、严考核,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能力。

  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工作,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学校从专业设置、课程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专业设置创新,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建设特色专业。学校紧紧围绕徐州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调整和优化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在传统专业基础上,学校对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开发和拓展了新兴专业,如形象设计、高铁乘务等,目前,学校共开设了6个专业大类15个专业(其中种植专业为国家级别示范专业,服装、机械、汽修三个专业为新一轮省级示范专业),在专业设置上已形成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相结合、骨干专业与一般专业相结合的结构布局。

  深化课程改革,“学讲计划”进入课堂。为落实《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学校在市场调研、任务分析、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三起来、三走进”的课改理念。“三起来”即“文化课活起来,专业课动起来、学生乐起来”,“三走进”即“让微笑走进课堂、让亲情走进课堂、让赏识教育走进课堂”,构建了“三以一化”,即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学校按照徐州市教育局统一部署,结合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基础较好的专业率先推行“学讲计划”,围绕学讲计划,学校每周安排一位教师上公开课。通过引领示范,推进“学讲计划”的落实,实施过程中,教师注重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着力加强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通过集体备课、推门听课等教学活动,让“学讲思想”深入到师生心中,让“学讲课堂”得到较好体现。

  同时,学校在实际教学中,在课程内容、课程模式、课程教学方式等方面也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各专业严格按照已定稿的“2.5+0.5”学制的人才培养方案认真组织教学,到目前为止,教师已经编写了19套专业项目化校本教材,课程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德育课突出了针对性、时效性和渗透性;文化课体现了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专业课全面实施了项目化和模块化教学。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师生专业技能。校内实训基地是真正解决学生实践课教学的主阵地,有助于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基地建设上,学校舍得投资,不断添置和更新实习实训设备。近三年,学校投入近600万元新建了近千平方米的烹饪实训室、改造了汽修实训室、机械实训室,目前,烹饪实训室二期扩建工程正紧锣密鼓进行,2015年4月即可投入使用。现在,校内已建有省级实训基地2个,其中服装实训基地为江苏省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基地,现代农业实训基地为省级实训基地,学校积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的优势,广泛向社会开放,资源共享,形成了集教学、培训、生产、技术研发、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的综合实训基地。

  实训条件的改善也带动了师生技能水平的提升,近三年来,学生“双证率”达100%,许多同学甚至拿到2-3个技能证书,省技能大赛中近百人次获奖。

  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近两年,学校抓住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的契机,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信息化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发挥了信息技术在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校企合作和服务社会中的支撑作用。

  目前,学校已建成覆盖所有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生活区的校园网,主要教学场所实现千兆主干,百兆交换到桌面;建成学校智能办公系统,教师通过手机就能查看公告、通知以及学校新闻。学校建成了八十多个多媒体教室,各个多媒体教室都配有电脑、投影机,每个教师都可以利用多媒体上课。

  实施德育创新,有效开展“成功教育”

  近年来,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总体要求,把“成功教育”引入到德育管理中,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以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成功潜能为突破点,大力开展各种社团活动。近年来,学校以“三创”理念为指导,将“三创”精神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创业教育活动。组建了创新、创业、创优社团;建立了校园超市、爱车美洗车行、手机加油站、烹饪创业实践基地;每学期举行一次创业实践一条街活动,开展三创征文、演讲比赛等。通过不断的尝试,学生一次又一次体验到成功的快感,认识到成功原来不复杂,成功就在身边。

  以阳光体育为载体,让更多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学校从公共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入手,努力通过体育培养学生的优良素质和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唤醒对成功的渴望,学校创编了校园健美操、交谊舞、秧歌三套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色操,成立了排球、篮球、乒乓球、足球、啦啦操、健美操、秧歌、交谊舞等兴趣小组。每年一度的运动会,精心设计项目,尽可能多地设立奖项,让更多的学生获奖。阳光体育的高效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信任、坚强的意志品质,还唤醒了他们对成功的体验和渴望、唤醒了学生对美好人生的挚爱。

  以养成教育为主线,结合国学教育,开展各项活动。学校注重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致力于帮助学生提升个人整体素养,通过开展“文明班级”、“礼仪标兵”、“精神文明积极分子”等评选活动,积极发现学生闪光点,激发学生成功欲望,从而在校园中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懂礼仪的良好风貌,切实提高学生的基础文明水平。漫步校园,你会听到同学对你热情的问候,学生活泼而不失规范,文明而不显做作,展现了现代中职生的良好精神风貌。

  以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为手段,极大限度发现、挖掘学生成功潜能。建立丰富有新意的学生成长档案、设计新颖的学生成绩报告单、开展学生职业生涯比赛,大力表彰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并形成制度化,每学期表彰大会上,都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获奖并接受校领导亲自颁奖,搜集调研优秀学生就业、创业典型树立榜样,以身边的励志故事激励学生走向成功。

  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为农服务示范引领作用

  学校除了坚持办好农业类专业外,始终围绕职教富民这一主题,积极开展各种培训活动,真正做到群众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

  开展“学历技能双提升”培训。学历技能双提升工作是国家教育部门、省教育部门实施的一项惠农工程。针对苏北农村经济呈现农、工、贸、种、养并举的多元化格局和部分地区产业化、专业化建设的需要,学校采用“农民点菜,学校下厨”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学历技能双提升”培训工作。学校根据区域、年龄、专业以及知识层次的不同,在铜山区各乡镇设置了二十多个教学点,组织教师,按时上课。在教学中,全部使用自编教材,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或采取入班上课,增加理论知识;或深入田间地头,实践教学,现场解疑答惑。在“双提升”专业课程开设方面,在竭力优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努力使“农”字头课程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使“双提升”的教学更加适应农村对各类实用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对兴农富民的需求。目前,学校每年培训新型农民在3000人以上,很好地实现了职业教育要反哺社会、为三农服务的目的。

  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学校在校内设立了农业技术咨询服务中心,每年接待来访咨询的群众都在1500人次以上。针对农民群体朴素而现实的心理特点,学校充分发挥科技“大篷车”流动性好的优势,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咨询和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配套服务。近两年,学校相继开展大型农业科技咨询活动90余次,接待咨询群众12万余人,散发科技小册子9万余份,科技小报13万余份,现场解答农民提出的种植和养殖方面的问题。

  充分发挥农业实训基地的为农服务作用。学校农业实训基地是集教育教学、科技示范、良种推广、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实训基地,为了更好地发挥基地的辐射作用,学校一方面加大对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一方面积极和江苏省农科院联系,进行优良品种的试种推广工作,抗病毒番茄苏粉11号、苏粉13号在学校试种成功,亩产达6000公斤,引起当地多家媒体的争相报道。目前,该优良品种向农民推广,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深受农民朋友的称赞。

  潮涌风起,正是扬帆远航时;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现如今,蓬勃发展的张集中专正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建设为契机,乘势而上,开拓进取,创新发展,努力把学校办成学生、家长、社会心目中的高质量、高品味、信得过的职教品牌学校。(姚桂东)


编辑:小微

...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来源:360新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