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国在线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中国在线>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一场“教育情怀”的美丽相遇

2015-03-11 09:03: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提要]  他叫李振生,来自福建;她叫谭志娟,来自黑龙江。这位来自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的村支书,满脑子创业意识,凭着一份执着,他用十余年的时间带领全村甩掉了贫困的帽子。听说对方都是来自基层的农民代表,李振生和谭志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原标题:一场“教育情怀”的美丽相遇

  他叫李振生,来自福建;她叫谭志娟,来自黑龙江。

  一南一北,相隔万里。全国人大代表的使命让原本陌生的他和她在代表驻地不期而遇。

  3月10日中午,在代表团驻地的一楼大厅,记者等待采访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谭志娟,来得早了些,就闲看着书摊上的各类书籍。

  “有没有投资创业方面的。”带着闽南口音的问话飘入记者的耳朵。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出席证,李振生,福建代表团。”记者一扭头,鲜红的代表证跃入视线。“中国教育报的记者?好啊,总理说‘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咧。”李振生看着记者的证件,友好地闲聊起来。

  这位来自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的村支书,满脑子创业意识,凭着一份执着,他用十余年的时间带领全村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跟谁聊得这么热乎啊?我是谭姐。”一句爽快的东北话顿时让记者感到了浓郁的乡情。

  听说对方都是来自基层的农民代表,李振生和谭志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从风华正茂到两鬓霜白,今年58岁的谭志娟在农技推广岗位上一干就是35年,一年300多天摸爬滚打在村屯农户,农民们戏称她为“老推”,已连任三届人大代表。

  很快,“如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便成了两位代表关注的共同话题。(下转第六版)

  谭志娟说:“要让更多考不上大学的农村娃掌握一技之长,通过职教中心、农广校加大教育培训,让农民变成技术员,吸纳中高职毕业生回农村创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带富一方。”

  “再穷不能穷教育,要舍得投入。要摆脱贫困,关键要让村里的创业能人把本地资源利用起来,使贫困地区农民从‘等、靠、要’向自主创业转变。知识扶贫、文化扶贫、精神扶贫才能强身壮骨,农民自己‘会造血、能长肉’,才能彻底甩掉贫困的帽子。”李振生插话道。

  李振生、谭志娟,29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中普通的两个名字,缘于深厚的“三农情结”,话起于浓郁的“教育情怀”,在三月的北京,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演绎了一场美丽的相遇。


编辑:小微

...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来源:360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