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国在线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中国在线>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学者说“年”:中华年俗培育价值观

2015-02-18 10:22:37   来源:新华网   作者:周玮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提要]  敦睦情怀、慈爱心肠扩及敦亲睦邻、友朋温馨、人际和谐——这在中国人的幸福观中占有重要位置,这就是“福”。如春联,是中华独特的诗与书法结合的艺术,应当大力发展,近年又扩展到网络春联大赛、手机春联大赛等等,都值得提倡。
 

  新华网北京2月18日电(记者周玮)年是什么?为什么说中华年俗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年俗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我们怎么过个有意义的春节假期?羊年新春至,来听传统文化学者李汉秋说“年”。

   “年”本义是禾谷收成

  地球上时序更新的周期大约三百六十多天,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观察推算出来,其记载可以追溯到中国最早的官方文献《尚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中华历史上过年的传统大约总有三四千年了,而名称最初却在演进之中。《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可知:周朝就正式将这自然周期称为“年”了。

  “年”,甲骨文是“人”头上一支“禾”。《说文》“禾”部记“年”为谷物成熟的意思。可知“年”的本义是禾谷收成,当时一年一熟,重视农业的周人就以禾谷成熟收成一次称为一年。

  我们祖先用兼顾太阳与月亮(太阴)的回归运动的同步计算方式安排年月日,又以加插闰月的方式不断修正偏差,从而形成农历。农历是阴阳合历,不宜称为“阴历”。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颁布了《太初历》,定夏历的正月(建寅之月)为岁首正月,正月月首第一天就是新年的第一天。中国历代的历法基本相沿,从此,新旧“年”交替的日子便固定下来,成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一直沿用到现在,已经两千多年了。

   年俗中有价值观

  过年是庆享一年成果、规划新年生活、燃起新的期望之时,主题是辞旧迎新,而年复一年的仪式、载体、活动,积累成“过年”习俗,不断积累文化内涵,形成年俗文化。其中充盈着对生活的愿望、理想和心理祈求,积淀着民族文化、心理、精神和情感,这就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价值观。

  中华年俗文化,择要而言,物质文化方面基础的愿景是丰衣足食:穿新衣、备年货,吃年夜饭要年年有鱼(“余”的谐音),正月初一要吃年糕(“高”的谐音),这种“民丰”的基础是国泰——国家富强。

  “天增岁月人增寿,地满祥和福满门”,这副春联表现了精神文化方面的愿景:在天人和谐中祈福迎祥,就是祈求幸福,期望和谐、友善。这又是我们今天提倡的价值观之一了。还有,贴门神、放炮仗是祈望驱邪免祸保安康,赠压岁钱是为辟祟驱邪保护儿童成长,吃年夜饭、守岁,尽享天伦之乐,拜年氛围中人际关系和谐……

  过年决不光是过吃喝,而应重在过文化,过精神,过情感。中华年俗是培育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人伦情义是年俗文化的精髓

  西方节日多与宗教有关,中国传统节日则注重人伦感情。过年回家在一定程度上是从功利境界回到天伦境界。

  许多人觉得现在的年味淡了,一部分原因是社会的过分功利化,阻碍人的全面发展、扭曲人的正常感情,削弱人伦情义。在此情况下更有必要经营好中华年,过好年可以成为疗治现代社会病的一剂良方。

  敦睦情怀、慈爱心肠扩及敦亲睦邻、友朋温馨、人际和谐——这在中国人的幸福观中占有重要位置,这就是“福”。西方的“圣诞老人”身份是“天使”,中国赐给压岁钱的是长辈,不需要化妆成天使。我们的天堂不在彼岸,而在自己营造的天伦之乐、和谐境界。

  感情是一切年俗的生命,不投入感情,除夕团圆饭只是吃吃喝喝,压岁钱只知道钱数,拜年只是乏味的客套,发贺卡只是文字游戏,一切年俗只是古旧枯燥的形式。而一旦注入了真情实意,一切年俗就有了生命的真谛。

   忙年需更忙家庭文化建设

  “忙年”,不仅要忙家庭的物质建设,还要更注重忙家庭的文化建设。不仅要忙过年的文化环境,还要忙长远的家庭文化传承。

  中国人注重“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史流芳”,于是创建了一整个系统来鼓励人“三不朽”:国家有国史,地方有地方志,家庭有家谱,个人有传记、墓志……,从国家到地方,再到家庭、个人,好人都有机会留名而精神不朽。这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机制,激励人提升生命价值,提高生命的水平。每个人的嘉言懿行都有机会写进家谱,传给子孙,形成家风、家史。有条件的家庭,在过年时可以搞“家庭年记”,把家庭成员做的好事,记在一个本上,成为家庭文化的载体,若干代积累下来就成为家史。

  年俗也在与时俱进,引进网络等现代科技,从桃符到春联,从贺帖到手机短信和网络诗歌。如春联,是中华独特的诗与书法结合的艺术,应当大力发展,近年又扩展到网络春联大赛、手机春联大赛等等,都值得提倡。


编辑:小微

...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来源:360新闻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