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国在线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中国在线>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走出西方和民国情结看北大

2015-02-18 09:26:00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作者: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提要]  中国一流大学综合水平仍低于西方顶级名校,这应是一个事实。它们与今天的中国大学是不可比的,用赞民国的大学来否定今天的大学,有点像吵架中的市井之徒只顾宣泄情绪,不顾事实。
 

  原标题:社评:走出西方和民国情结看北大

资料图:北京大学

资料图:林建华

  原浙大校长林建华2月15日受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这已是北大2008年至今迎来的第4位校长。用林建华就职演说的话说,北京大学从来不只是一所学校,而是人们心中的图腾。中国全社会对北大寄予极高期望,它们既包括现实要求,也有大量理想主义的寄托。北大不易,做北大校长是份极具挑战的工作。

  近年来互联网舆论对北大的负面议论不绝于耳。看北大以及看今天中国的大学,一些人有很重的两个情结,一个是西方情结,一个是民国情结。中国学生大量赴西方留学支持了前一个情结,后一个情结则像是纯粹的价值评价,是表达不满的借题发挥。

  中国一流大学综合水平仍低于西方顶级名校,这应是一个事实。西方发达社会的科技水平仍高于中国,那里的人文学科积累了现代社会的更多经验,大学的历史也更悠久,因而西方一流大学必有值得中国大学参照学习之所长。中国大学一直也是这么做的。

  围绕大学的民国情结则有些半真半假。民国时期中国的大学和在校生人数都很少,1936年全中国大学的在校生总数只有41922人,还不到今天一所清华大学的在学学生人数。它们与今天的中国大学是不可比的,用赞民国的大学来否定今天的大学,有点像吵架中的市井之徒只顾宣泄情绪,不顾事实。

  社会需要跳出西方和民国情结,今天的北大及所有中国大学,也需要在西方和民国这两个坐标系之外,找准自己的时空位置,在此基础上确定发展方向,不要陷入身份迷失或时空错位。在坚持“中国特色”的问题上,大学应该成为整个社会的标杆。

  大学师生特别是校长,应该对大学的时代使命有清醒而坚定的认识。当下中国大学首先要服务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要培养爱国的一流人才,要提供可推动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以及先进积极的思想观念,而不是一味标榜独立性和思想自由,传播、生产怨气甚至戾气。从知识界出口的意见已经很多了,但建设性的有质量的建议太少了。

  中华崛起和民族复兴,大学教育改革与知识体系的重构是关键。中国大学可以说清楚西方理论,却讲不清中国是怎么崛起的,讲不清中国应当走什么路,为什么要走这样的路。中国遇到的很多现实问题从西方经验中已找不到答案,中国大学必须立足中国实际。

  当年中国民穷国弱,四处受辱,以大学师生为代表的知识界,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共产党随之诞生,新中国亦由此建立。如今中国俨然世界大国,方向已定,复兴在望,不少大学校园却盛行强调“小我”的阴柔之风,报效祖国的阳刚之气不振。这令人遗憾。

  大学汇聚的都是知识精英,知识精英有学识有见地,但往往比较自负。如果没有一个大目标将大家拢在一起,一群知识精英在一起,相互拆台多,形成合力难。这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大学校长的工作怎么做,要看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

  今天中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北大?这是需要全社会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此之前,先请不要再拿哈佛和北大比,拿蔡元培和林建华比。


编辑:小微

...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来源:360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