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国在线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中国在线>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评论:一首小学生“怨诗”的四种读法

2015-02-09 08:23:48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洪信良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提要]  湖北的董女士在帮10岁的女儿晶晶清理书包时,翻出一首诗:“数学是死亡之源,它像入地狱般痛苦。孩子们在诗中故意夸大其辞,直指数学是“死亡之源”,其实是在茫然中追问,应该如何赶走那“生命的敌人”,应该如何“珍惜宝贵的生命”。
 

  湖北的董女士在帮10岁的女儿晶晶清理书包时,翻出一首诗:“数学是死亡之源,它像入地狱般痛苦。它让孩子想破脑汁,它让家长急得转圈。它让校园死气沉沉,它使生命慢慢离去。生命从数学中走去,一代代死得超快。那是生命的敌人,生命从数学中走去。珍惜宝贵的生命吧,一代代死得超快。数学是死亡之源。”

  原来,读五年级的晶晶,一向不喜欢数学,这次期末又只考了70分,于是约了班上两个同样不爱数学的女生,联合创作了此诗,以“抒发忧伤”。撇开这首直抒胸臆的“怨诗”的艺术性不谈,我想还可以有四种读法。

  第一种读法是“知人”。相信读了这首充满“死亡”、“地狱”等字眼的诗,感到震惊的绝不只是家长,人们肯定要问,我们的花骨朵般的小学生怎么了?他们在原本应该明媚如春的人生花季,却“像入地狱般痛苦”;正蓬勃生长的少年,却痛切感受着“生命慢慢离去”。这是个别现象还是群体心理?三个厌恶数学的写了怨恨数学的诗,是不是也会有厌恶英语的写下怨恨英语的诗?小学生童心早泯、童趣早失,这种状况到底有多严重?

  第二种读法是“论世”。出人意料的是,这首小学女生写的诗,写的不只是“我”,甚至写的不只是学生,它站的角度非常之“高”。“孩子”想破脑汁,“家长”急得转圈,“校园”死气沉沉,已囊括学生、家长、学校三个层面,而“一代代”这一句,更是把视角投向整个社会乃至历史。我想,作为一首自发创作,甚至不敢给老师和家长看的诗,孩子们在写作时肯定不会刻意拔高自己的主题,写出这些深层次的“忧伤”,基本还是“脱口而出,纯乎天籁”的,也就是说,她们确实是从个体的学习压抑中,体会到了整个教育环境的恶劣氛围。

  第三种读法是“明情”。不知怎么的,读这首小学生的“怨诗”,我竟想到了《硕鼠》里的句子,“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从表面看,这几个孩子是在抱怨数学,是在嗟叹学得太难或太枯燥的数学浪费了生命,或许也怨恨让自己丢失了脸面,而其潜台词,显然是在呼吁找回花季的美好与自由,回到那生命的“乐土”。

  第四种读法是“问道”。孩子们在诗中故意夸大其辞,直指数学是“死亡之源”,其实是在茫然中追问,应该如何赶走那“生命的敌人”,应该如何“珍惜宝贵的生命”。孩子们这样的心理,并不能断然说是负面的,但肯定是比较消极的,要让她们的心理明亮起来、精神振奋起来、心灵自由起来,除了家长与学校积极采取心理干预措施,是不是还得从整个教育体制层面,落实那光打雷不下雨的减负措施,才能真正让孩子从此不再因学习而如此“忧伤”?(评论员 洪信良)


编辑:小微

...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来源:360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