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国在线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中国在线>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法学研究生变“制毒师” 方法网上学原料网上买

2015-02-06 07:35: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李玉波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提要]  很快,专案组对掌握的线索再次梳理后,确定了3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即向席某某贩卖冰毒的嫌疑人“广东猪肉”、出售给席某某易制毒化学品的嫌疑人“名品化工”、传授席某某制毒方法的嫌疑人“未知数”。
 

  原标题:法学研究生变“制毒师” 方法网上学原料网上买

  摘要:缉毒警官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该案呈现出制贩毒品全程网络化的特点,传、制、销一条龙全在网上完成,再藉由物流,不法分子足不出户,就可制贩毒,制贩毒的门槛和风险由此大大降低。

  一间出租屋内堆满了各种玻璃器皿和乙醚、丙酮等各种管制化学制剂,屋内飘着刺鼻的酸臭气味,墙壁也被熏得变了颜色。职业的敏感告诉民警,“这是一个制造毒品的窝点”。

  2014年5月8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公安分局社区民警接到群众反映,某小区居民楼内最近常散发出难闻的气味。民警在搜查时看到了上述的一幕,并在该窝点的冰箱里搜出90多克冰毒。

  在进一步的搜查中,民警发现了姓名为席某某的毕业证、律师从业资格证等各种证件,经房主辨认,席某某正是此房的租住人。随后民警了解到,席某某毕业于内蒙古某高等院校法学专业、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并取得了律师从业资格,还考上了研究生。

  呼和浩特市新城公安分局通过这一线索,历时近8个月的缜密侦查,成功破获了一个横跨全国20余个省市、涉案2000余人的网络制贩毒大案。捣毁2个制毒窝点,缴获冰毒157克,各类易制毒化学品12.5千克,抓获犯罪嫌疑人14名,斩断了一条横跨近20余省市的网络贩毒链条。

  “准硕士”的畸形发财梦

  席某某是一名法学专业的在读研究生,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同时还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代理律师。按道理,他应该知道法律对制毒贩毒的打击力度,是什么让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通过办案民警的叙述,中国青年报记者还原了席某某的制毒贩毒经历。

  80后的席某某出生在内蒙古通辽市一个条件优越的家庭。他学习成绩优秀,父亲在当地是个小有名气的开发商,他上大学时就开着宝马车,有一个漂亮的女朋友。

  优越的家庭条件让席某某平时经常出去玩,逐渐认识了社会上的一些吸毒人员,他自己虽然不吸毒,但开销却很大,家里给的钱逐渐不够花了。刚当代理律师,席某某挣的钱很少,通过吸毒人员,他了解到贩毒的暴利,以及网络制贩毒隐蔽性强的特点。

  通过吸毒人员教的“暗语”,席某某在网上花了4000元,跟一个网名为“未知数”的人学习了制造毒品的方法,并从网上购买了实体店里买不到的管制制毒化学品。“未知数”还介绍席某某加入了一个QQ群,在群里,席某某结识了一个名为“化学专业”的网友,并从他手中购买了170克冰毒。购买的冰毒是在网上交易,通过物流快递,邮寄到他的住所的。

  在警方抓捕席某某时,他从上线那里,刚买了1000余克冰毒用于贩卖。

  在警方的审讯中,席某某交代,他已经学习制毒半年多了,初步掌握了制毒方法,再有20多天,就能完全学会。

  席某某受过高等教育,文质彬彬,他知道毒品的危害,自己从不吸食。为了钻法律的空子,他将关于毒品的法律条款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上,进行研究,还写了很多注解。

  呼和浩特市新城公安分局缉毒大队副大队长杨宏宝说,席某某自认为自己是学法律的,能够钻法律的空子,但他了解的只是法律知识,没有司法实践,法律的严肃性他也没有理解透。

  网络为何成为制贩毒温床

  制作方法网上学,原料器具网上买,制成毒品网上卖。网络为何成为制贩毒温床?

  席某某还是一名在读研究生,涉世未深,可网络给了他制贩毒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有人教授制毒方法,有人兜售原料设备,制成的毒品还通过网上来销售。近年来,互联网已成为不法分子发布易制毒化学品销售信息、联络毒品交易和传播制毒工艺的重要平台,给禁毒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杨宏宝说,这起案件与传统制贩毒品案件不同,利用QQ传授制毒方式,利用QQ群寻找上下家,再通过网络购物平台交易,支付宝付款,快递公司送货,是一起利用和依托网络平台制毒贩毒的典型案件。该案呈现出制贩毒品全程网络化的特点,传、制、销一条龙全在网上完成,再藉由物流,不法分子足不出户,就可制贩毒,制贩毒的门槛和风险由此大大降低。

  专案组从席某某的QQ聊天记录里,摸排出涉毒QQ群14个,涉案人员2000余人,分布在安徽、江苏、黑龙江、河北、广东、福建、内蒙古等多地。其中一个群里,人数竟多达400余人。

  网络创造了太多的不可能,在网络世界的阴暗角落里,有一群人用暗语交流制毒心得,管制易制毒原料可以轻易买到。网络乱象的背后,值得各个职能部门反思。

  起初,席某某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上网搜索“制作冰毒的方法”,“没想到网上有海量的信息,很多人在QQ群里交流制毒方法。制毒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难问题,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答案。”

  席某某称,曾有人上传一段制毒视频,长达两个小时的视频详细讲解了K粉及冰毒的制造方法。

  制毒原料从哪里来?还是在网上找。通过网友“名品化工”,席某某轻而易举获得了易制毒化学品。

  鉴于案情重大,涉案人员众多,2014年6月19日,此案被列为公安部毒品目标案件。

  很快,专案组对掌握的线索再次梳理后,确定了3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即向席某某贩卖冰毒的嫌疑人“广东猪肉”、出售给席某某易制毒化学品的嫌疑人“名品化工”、传授席某某制毒方法的嫌疑人“未知数”。

  专案组民警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抓获“广东猪肉”也就是邓某某时,从其身上搜出了13张快递邮寄单,邓某某承认,这些快递单邮寄的物品均为毒品。民警根据审讯以及在现场发现的线索,先后赶赴涉案省份,抓获多名涉毒嫌疑人。

  网络交易、快递送货难监管,致毒品交易范围更广

  这起涉及全国20余个省市的网络贩卖毒品大案成功侦破了,但其中暴露的一些问题引人深思。

  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伴随着网络经济的火热,物流快递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犯罪分子也盯上了这个行业。鱼龙混杂的物流快递市场,客观上为某些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提供了渠道和便利。

  办案民警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近年来,以快递方式邮寄作为网络贩毒渠道的案件屡见不鲜,毒贩往往将毒品藏匿于物品之中,进行快递配送,手段隐蔽,不易察觉。在警方审讯时,犯罪嫌疑人交代,快递公司在前几次会检查,后来就不查了。除了有异味的物品,其他都可以发出去。在快递物品时,有时甚至不需要真实姓名,只要一个电话号码,就可以将违禁物品运送出去。

  办案民警还介绍,这个案件之所以涉及地域广、涉案人员多,与利用网络交易有很大关系。通过淘宝网、QQ等网络平台,交易者很快实现了货款两清,不仅方便快捷,而且不容易被发现。而现在一些物流快递公司,不去管用户邮寄什么,也不会开包验货,客观上纵容了非法交易,监管困难。

  据记者了解,《快递市场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麻醉药物、生化药物、传染性物品和爆炸性、易燃性、腐蚀性、放射性、毒性等危险物品禁止寄递。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快递公司却难以做到。按照规定,去物流寄东西,都需要检查一下再封包,尽管快递公司要求快递人员在发货前要进行核查,但能坚持每单都做到的为数不多。面对经济利益的驱使,加上从业人员门槛偏低,快递人员对所寄物品的辨别能力自然会打折扣。

  杨宏宝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网络作为贩毒的新渠道,覆盖面很广,其匿名性给打击犯罪带来一定的难度。物流部门应依法、依规加强检查,发现违禁品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将会同相关部门予以查处。(本报记者 李玉波 通讯员 肖军 包香春)


编辑:小微

...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来源:360新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