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国在线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中国在线>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研究生是如何发表5篇CSSCI期刊论文的?

2015-02-03 08:44:00   来源:考研资讯   作者: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提要]  作者简介:子木(笔名),硕士一年级,共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5篇,一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观点摘要转载,获第四届钱学森城市学金奖优秀奖。选题:对于我们而言,选题至关重要,他决定着我们以后的研究方向,甚至是不是容易出成果,好发论文等。
 

  原标题:研究生是如何发表5篇CSSCI期刊论文的?

  作者简介:子木(笔名),硕士一年级,共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5篇,一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观点摘要转载,获第四届钱学森城市学金奖优秀奖。

  作为一个研究生,我并没有多少经验值得和大家分享,只能把我在从事研究过程中思考与感悟,撰写论文时的体验与心得,忠实的记录下来,这只是对我这几年从事学术研究的一段小结,因此难免会挂一漏万,若有不当之处,还望读者诸君见谅。

  现在的大学采用过分的专业化教育,虽然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的去学习本学科的相关知识,但是学生的视野也受到了极大的局限,再加上我们缺乏有效的通识教育,使得我们大多数学生变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古语有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对于我们从事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者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在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之前,应该多读其他领域的经典著作,这不仅能够增加我们的学识,而且还能拓展我们的视野,甚至包括我们的思维方式。就我个人而言,虽然我的研究方向是社会学,但是我并没有把精力都发在社会学的书籍上面,而是拿出大部分的时间仔细阅读诸如《正义论》、《文明的冲突及世界次序的重建》、《通往奴役之路》、《巨变》,《实践理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等书,后来陆续读了阿玛蒂亚森、阿伦特、哈贝马斯、亚当斯密、福柯、福山、赫希曼、道格拉斯—诺斯、张五常、汪丁丁等人的著作,这些书虽然很杂,但是于我而言,却成了一种宝贵的财富,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以后的研究中,我所阅读的书更是涉及到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哲学等领域,正因为有了这些前期的积累之后,我才真正开始进入社会学的研究,因为并没有这方面的基础,所以我就选了马克思韦伯、吉登斯、费孝通等几个人的经典著作认真阅读,运用之前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对这些经典著作进行批判性的吸收和接纳,对于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者来说,广阔的视野和前期的积累必不可少,我们大多数人也很清楚这个道理,然而在实际中往往会忽视这点。因此,我们在写作或从事学术研究之前,不妨拿出一点时间,认认真真的阅读一些经典书籍,这样对于我们以后的研究会大有裨益。

  选题:对于我们而言,选题至关重要,他决定着我们以后的研究方向,甚至是不是容易出成果,好发论文等。因此,我们总会听到你的研究方向是不是热点,有没有紧跟国家政策等等这样的声音,在我看来,这种“热”和“冷”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并且都是相对而言的,因为国家的政策随时都会改变,社会的热点问题也会时时变化,但是我们的研究方向却不能时时的改变,如果这样,我们势必是在浪费时间,而不会有多大的收获,另一方面,虽然研究热点问题,有大量的研究文献可供参考,且容易出成果,但是研究的人数通常也会很多,这样也难免会出现僧多粥少的情况,其现实也是不容乐观的,而对于冷门话题,虽然参考文献少,研究难度大,但是如果一旦深入研究,势必会出现一些比较重要的研究成果,其收获也会很大。总之,对于自己的研究方向,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关注点去选择,而不是所谓的热点问题和冷点问题去选择,同时,在确定自己的研究主题时,还应该兼顾所研究问题的可行性,收集资料的难易度及实地调研的可操作性等问题,毕竟不管选择什么样的研究主题,老师的指导都是有限的,关键还得靠自己去研究、摸索。

  撰写:在前期充分的积累之后,我们应该下载一些近期的、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文献看看,当然在看文献的时候也要注意区分,因为时间有限,所以只需要仔细阅读一些高质量的文献,而对其他的文献则可以大致浏览一下,看看摘要,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即可。在查找相关文献时,除了在CNKI上按照关键词查找之外,还有一种就是,先下载一些高质量的论文,然后按照这些论文的参考文献进行二次查找,剔除一些与自己不相关的研究文献外,其余的文献也可以为自己在写作时提供借鉴和参考。因为撰写论文只是对自己思的一种文字性的总结或者记录,这往往会因人而意,因此并没有多少可供总结之处,在这里我只想就撰写论文时几个细节谈谈自己的想法:语言句子问题,就现在学术写作而言,很多人往往不注意论文的文字句子,甚至一篇论文中会出现很多的错别字,病句,这些肯定会破坏审稿专家对文章的印象,因此我们在写论文时一定要注意这种问题,避免出现这些问题;逻辑,有一句名言说,逻辑分两种,一种是逻辑,一种是中国逻辑,这句调侃的话表明了中国人逻辑思维中一种固有的缺陷,随意翻看我们的学术论文,也会经常发现行文逻辑混乱的情况,对于我们青年学生而言,如果我们在写作中无法用精练的语言来概括自己的观点,那么我们不妨多写一些,只要逻辑通顺,能够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可;精细化,作为一个初学者,我们在撰写论文的时候,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我们都无法和别人相比,那么我们就需要在文章的精细化方面做足功夫,这样就会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虽然文章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略显不足,但是文章规范,很认真,在别人平时忽略的问题上做足了功夫,依然会得到肯定。关于文章如何精细化,我想节选罗梁波先生的《学术之伤、文章之痛、期刊之痒》中的两段话:

  理论和经验对话,需要学术研究在各种研究方法、学理逻辑和研究基础上实现整合融合,这就是研究复合化。现行学术研究基本是沿着“技术理性”、形式的合理化和“价值理性”这三种取向展开,只是各有侧重,整体来说各个学科在技术、形式和价值三个基本层面普遍缺乏有效互动和有意义的对话,还没有足够的意识和方法来解决技术、形式与价值在本学科的整合问题,这严重损害了各个学科的发展。研究的学术基础主要有三种:文献、经验和逻辑。研究者对文献、逻辑与经验的把握水平不仅体现了学术研究规范和研究方法的运用水平,而且也反映了学术研究的精细程度和发展水平。总体上看,一项研究同时运用各种研究方法、结合各种学理取向、综合各种研究基础都是有可能、有必要的。能称为真文章、真学问,单单做好一个方法、基础和学理还只是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是各种研究方法、学理逻辑和研究基础的相互融合,这也是对学术研究及研究者更高层次的考验和要求,对学术视野的开拓、研究水平的提升和学科知识体系的增长乃是更大的支援;至于作为学术研究的最高层次,不拘于形式与方法约束的“坐而论道”,是对各种研究方法、学理逻辑和研究基础融合的超越,而非跨越,这恐怕是学术至高境界,非一般学术功力所能为。

  研究内容和过程的提升仍然依赖于研究方法的严谨的复合运用和创新,而研究的结构和逻辑形式依赖于使用理论框架来改善。理论框架可为各学科提供研究进路的支撑,是解决宏观理论和经验世界连接的有效工具。理论框架是依据一定的理论作为基础,形成一定的研究视角、参照系和研究工具,针对特定问题或选题建立关于学理逻辑结构和路径的系统化理论解析模式。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以下陈述:作为研究参照系的对话框架;作为研究工具、研究逻辑和路径的研究框架和逻辑框架;作为研究结论的结论框架。我们的学术研究应在文献综述、理论对话、研究工具、学理逻辑结构、研究路径、阐释表述、解构主张和结论陈述等诸多方面全面树立框架化的意识和强化框架的使用。当前的学术研究很大程度上存在缺乏使用理论框架的意识,即使使用空间也很有限。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经验研究,框架是一项研究能长久保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学科借助自身的理论和经验积累形成一个个有效的理论框架而发展起来。

  以上谈论的几点对于青年学生来说都是最基本的东西,也是必要的训练过程,我认为真正的学术是没有捷径可走的,研究别人不愿意研究的问题,做别人不愿意做的细枝末节的小事,一步一步慢慢走来,或许就会收获我们意想不到的成果。

  投稿:在修改好论文之后,我们就要面临着如何去投稿?在这时候,我们一定要有针对性,可以先看看所投期刊的文章的风格,投稿人员的学历限制等等要求,这样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提高中稿率。就我个人而言,在投稿是常常会因为学历而受到歧视,但是也会遇到一些比较不错的期刊,他们不仅没有学历歧视,甚至还不需要缴纳版面费,只要你论文的质量达到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会录用。我知道《中国人口科学》就是这样,每年都会给青年学者一些发文的机会,并且会相应的降低文章的质量,以激励青年学者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总之,打铁还需自己硬,提高文章的质量才是王道,也应该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在投稿期间,我们可以一边慢慢的等待审稿结果,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对自己前期的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对自己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观点进行系统性的思考和反思。我们还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构思下一篇文章的主题及结构,虽然没有付诸于笔端,但是我们可以在脑海里简单的梳理一下,或许简单的做一个提纲,那怕是简单的几笔,当我们下一次真正的写论文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轻松不少。总之,如其强迫自己在一个规定的时间里写出文章来,还不如每天或看或想10分钟,这样如果能够坚持下来,当你真正写的时候,或就不会那么焦虑和痛苦,以至于无法下手了。

  最后,我想以一个老师回复我的邮件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文章,希愿与各位读者诸君共勉,共同进步:你说的质性研究和伦理关怀,我很赞同,的确非常重要。对一个青年学子来说,没有比培养远大的抱负、独立的人格和科学的思维更为重要的了。现在谈学术的多,说学问的少。我对学问的理解是学问、学问,学从问来,做致用之学,为人民而问。文以载道!学问必须有关怀和创新。一流的人才做最难的事。厚积薄发,你们现在是积累和思考的阶段,多做读书笔记和学术札记,随时写下所思所想,积少成多,必有所成。

  以上仅是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和想法,难免会有偏颇,仅供参考,不足之处,还望读者诸君见谅。


编辑:小微

...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来源:360新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