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2009年,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投入使用。时隔六年,创业团队已将近200个。为了解学生创业的成效,日前,该校招生就业处对六年来的160个创业团队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3的创业团队都以失败告终,主要是因为缺乏创新能力,部分团队主导者太过木讷,不懂应变。
据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黄李昌介绍,该校创业孵化基地成立至今的6年里,累计有320支创业团队提交了入驻孵化基地的申请,其中160余个创业项目得到孵化。根据孵化基地的相关要求,创业项目入孵两年后,就得离开基地自行谋生。日前,他们对这些孵化的项目进行跟踪调研时发现,其中仅62家企业成功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目前仍在运营。
“这意味着,有六成多的团队和项目,无法适应市场的发展而消亡。”黄李昌说,他们跟踪调查发现,创业团队注册成立的公司一般经过半年左右的社会磨合,便可与市场实现顺利对接。虽然学校充分利用校政企联动平台,全力促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向校外“延伸”,仍有部分创业项目因为先天不足而“夭折”。
分析这些创业项目,黄李昌发现,大学生创业类型主要有三种:文创类、IT电商类、科技创新类。其中,文创类比例最高;IT电商类成本低,风险小;科技创新类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最初,这些创业项目的发展差距并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逐渐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创业者缺乏生活经验或人生历练,视野不够开阔或者创新意识不强,能力不够。
“我们发现失利者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木’,缺乏创新能力。”黄李昌称,所谓“木”有多种,可以套上各种相关词语,如木讷、缘木求鱼、木偶人、木鹤仙人等。他举例说,一个曾参与创业的女生,因为家庭条件优越,脾气高傲。创业后,依然保持了这样的特点,来了顾客后,寡言少语,谈不拢还给人脸色看。因此,一个餐饮店,经营了半年不到,因为留不住客人而关门。黄李昌用“木鹤仙人”来形容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