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线牵洞庭。唐大柏 摄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近代以来,由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湘江水质警报频频拉响。
——1966年,湘江水中首次检出铬、铅、锰、锌、砷。
——1971年11月,衡阳因自来水重金属超标被迫停止供水数天。
——1976年,湘江流域汞、镉、铬、铅、砷、氰化物、酚、氰等8种有毒物质的总检出率79.2%,有机氯(666、DDT等)污染严重。
——1978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分析发现,湘江部分江段底泥中汞超标严重,湘江已成为国内严重污染的河流……
湘江水污染问题,先于湘江流域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提前到来。
近年来,湘江流域有机物污染也在逐年加重。据官方公布数据:2005年,湘江流域排放生活污水9.19亿吨,其中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21.8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39.3%。
原省环保局总工程师曾北危,回忆起多年为之奋斗的湘江重金属治理,心情沉重。他说,湖南是有色金属之乡,重化工产业结构给湘江重金属污染打下深深烙印。解放初期,中央决定把湖南作为资源开发的重点省份,交通便利、水量丰沛的湘江流域沿线成为冶炼、化工企业首选地。依托水口山的有色金属,长沙紧靠湘江的三汊矶建起了第一炼锌厂,衡阳洣水与湘水交会处建起了水口山第二冶炼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水口山又兴建了冶炼第三、第四厂,选矿第五厂。 “一五”期间,毗邻省会长沙的株洲便被定为中国八大工业重点建设城市之一。株洲冶炼集团(株洲冶炼厂)、株洲化工集团(株洲化工厂)、株洲玻璃厂、株洲苎麻纺织印染厂、株洲选矿药剂厂……相继落户株洲湘江边的清水塘。
水口山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吴保华说,建国之初乃至更长的时间,大家没有什么环保意识,企业实行粗放的生产模式,环保技术也非常匮乏,只对冶炼、选矿废水进行有色金属简单回收后就直排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