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新闻标签: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 > 要闻
滚动新闻

浦东开发开放总览

2009-11-29 21:34

中国日报网消息:2009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上海市原南汇区行政区域并入浦东新区,开发开放十九年的上海浦东新区又一次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春天。新浦东雄踞东海之滨、杭州湾畔,内连扬子江、外眺太平洋,面积1210平方公里,占全市五分之一左右。常住人口412万。经济总量占全市四分之一以上。

浦东开发开放是在小平同志亲自倡导下,党中央、国务院英明决策,上海市委、市政府精心组织实施的一项国家战略。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报告相继提出,要发挥上海浦东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对新阶段的浦东开发开放寄予重托和厚望。胡锦涛总书记作出了“要继续搞好浦东开发开放,加快体制创新,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层次,努力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指示。2005年6月,国务院批准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2009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浦东开发始终作为国家战略。整体功能不断得到显著的提升,特别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要素如陆家嘴金融城、外高桥港区、洋山深水港和浦东空港都聚集于此。浦东还荟萃了先进制造业、临港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现代产业要素。浦东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场馆的所在地,在城市建设、城市管理、人文精神提升方面具有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站在新的起点上,进入二次创业阶段的浦东,将坚持“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战略方针,弘扬只争朝夕、勇立潮头、崇尚科学、开放包容的精神,努力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区、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和开放和谐的生态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成功实践。

十九年开发开放的基本情况

(1990-2008)

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始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在中央各部委以及全国人民的关心和支持下,浦东开发19年来,始终保持年均经济增长18%左右,2008年新区生产总值达到3150亿元,同比增长11.6%;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2.6亿元,同比增长16%。以世博配套项目、重大产业项目、重大社会事业项目等为重点,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72亿元,同比增长11.3%。以提升商业能级为抓手,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526.8亿元,同比增长15.6%;实现商品销售总额预计达到4646亿元,同比增长28.7%。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为先导,继续抓好招商引资,到 2008年底累计签订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6967个,合同外资456.53 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7607.52亿美元,市外在沪企业约为13209家,注册资本904.85亿元。

二、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新型产业体系

坚持在发展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建设以服务经济为主导、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专业服务、旅游会展、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新型产业体系,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产业等作为新的支柱产业异军突起。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700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推进金融机构和总部机构集聚,新增中外资金融机构50家,总数达到544家;新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8家,累计达到114家,总量占全市50%以上。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高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4.9%,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1倍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115个,技术交易合同金额预计达到90亿元。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区属)同比下降4%左右。同时,在浦东先后汇聚了证券、期货、金融期货、石油、钻石、外汇、产权、土地、房产等一批重要市场,这些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实现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坚持改革攻坚,率先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紧紧聚焦中央要求、上海需要和浦东自身发展三个层面的结合点,进一步深化改革试点各项工作。浦东率先进行了“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探索,政府比较精简。开展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推进网上公开、网上办公和网上监督。街道财政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街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增强。2008年,制订并实施了《2008-2010年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三年行动计划框架》。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一批改革试点项目取得重要突破。首批开展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为个人小额货币自由兑换提供便利。设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和科技金融服务公司,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新华社金融信息平台上海总部落户浦东,金融基础设施功能进一步增强。成立陆家嘴金融审判法庭,金融法制环境进一步完善。在张江开展生物医药企业入境材料检验检疫改革试点和集成电路产业链保税监管新模式试点,有力推动了浦东重点产业发展壮大。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涉及规划、土地、人口、投资、自主创新、文化、价格管理等7个方面11项事权下放浦东。新区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聚焦陆家嘴、聚焦张江为重点,出台并实施了行政审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市场准入审批、基本建设程序审批、投资项目审批等四项专项改革方案,以及人才、金融、自主创新、服务业发展等四项政策。取消或停缓征21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探索实行建设项目竣工联合验收制度和行政许可网上运行试点,企业登记注册时限从35个工作日压缩到11个工作日。

四、坚持高起点规划,形成多功能高端化发展的城市形态布局

浦东从开发之初就按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标准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努力打造一座功能完备、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城区,形成了 “一轴三带六个功能区域”城区布局。从陆家嘴到浦东国际机场,是浦东城市发展的中轴线;集聚了金融贸易、航运物流、现代商务、国际交流、会展旅游、文化休闲等功能的沿黄浦江发展带;从外高桥的物流贸易到金桥的加工制造,再到张江的科技创新、孙桥的现代农业,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产业高度集聚的发展态势;处于外高桥和川沙之间的滨江临海发展带,形成了航运、物流以及临空、临港产业和功能的高度集聚。以陆家嘴、张江、金桥、外高桥国家级开发区为依托,形成了陆家嘴、外高桥、金桥、张江四个主体功能比较突出、特色十分鲜明的区域,再加上世博会所在地三林地区、空港所在地川沙地区,形成了六个功能区域的整体布局。

作为高速发展的新城区,浦东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 强调生态环境保护 ,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008年,新建公共绿地4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24平方米。特别是以世博会筹办为重要契机,不断完善重大工程推进机制,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东西通道、机场北通道、中环线浦东段、内环快速化改造等世博配套工程加快推进。完成了环球金融中心、上海天马一期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新鸿基、东方金融广场、招商银行大厦、上海中心、塘东总部基地、世纪大都会等45个重大项目。启动华夏旅游、世博旅游集散中心、浦东新区图书馆新馆、民俗博物馆等特色项目,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生态人文环境更好更优美,成为最适宜人居和工作的城区之一。

五、坚持和谐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2008年,浦东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7797元、13778元,同比增长15%和12.5%。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4.9万个,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35183人。率先在全市实行农保区级统筹,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城市有城保、城镇有镇保、农村有农保、来沪务工人员有综保、低收入群体有低保,以及对困难人员的社会救助,构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保险、救助和帮困体系。率先在全市建立居委会公共财力保障制度和居委会工作人员收入待遇适度增长机制。全年新开工经济适用房面积和交付使用面积分别为120万平方米和158万平方米。新增廉租住房家庭1540户。全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体育与传媒等支出预计达到80亿元,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动漫谷”,外高桥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东方国际文化贸易中心、浦东新区图书馆新馆、街镇社区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建设。率先推进公交体制改革,浦东公交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优化公交线网,新辟、延伸和调整公交线路53条。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明礼仪主题实践活动,推进文明示范区域、路口(路段)的创建。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足球比赛上海赛区相关任务和奥运会火炬接力浦东段传递以及中国乒乓球大奖赛、中国羽毛球公开赛等重要赛事活动。

浦东开发开放19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浦东取得跨越式发展的19年,也是南汇经济社会发生显著变化的19年。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南汇的改革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全国第一家国营和集体联营企业、上海第一家私营企业、第一家乡镇集体企业、市郊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都诞生在南汇。南汇三次名列全国十大富县,县域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南汇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17.8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525亿元。特别是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有力推动下,通过实施“聚焦两港”、“北联浦东、南拓临港”、“海洋南汇”等发展战略,南汇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十一五”以来,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基本实现三年翻一番。重点产业快速集聚,电子信息、汽车、医疗器械、装备制造等四大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城乡面貌快速改变,网络型道路体系基本建成,房地产、商业能级不断提升,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现代农业初步形成品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临港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形成了高水平的产业布局,城市综合配套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化海港新城初现雄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昔日上海的“后花园”走到了改革发展的前列,成为上海又一片重要战略高地和开发建设热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中国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663、8488356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