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经济强国
|
新中国水利事业:改造山河的雄奇华章 2009-08-19 12:00
治水兴国之要:60年来,加快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力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加大水库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作为改善民生、服务民生的重要支撑,“民生水利”正逐步实现百姓安康、人民幸福、社会稳定这个水利事业的发展目标 7月中旬,大山深处连续旱了6年的甘肃省靖远县若笠乡曹岘村,终于盼来了今年的头一场雨。这么旱的年份,70多岁的田德生老人也是头回见到。不过,他和村民再不用像前几年一样担心吃水了。拧开厨房水缸上方亮晃晃的水龙头,清凌凌的水喷涌而出,田德生老人满脸褶皱里全是笑意。 正是“水”让若笠人过上了水灵灵的新生活,而依靠水利改变的,又岂止是一个若笠乡呢! 汩汩清流润民生,座座丰碑保民生。新中国成立60年来,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为重点的“民生水利”事业突飞猛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灌区改造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工程接踵而至,中华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的农田灌溉面积只有标准很低的2.4亿亩,以1952年9月新中国第一个大型电力灌溉工程——珥陵灌区正式开工建设为标志,国家先后对393处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92亿公斤,增加节水能力105亿立方米,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扩大到8.77亿亩。大规模的灌区建设和改造成为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喝上安全水是广大农民生活状况改善的重要标志。60年来,我国累计解决了2.72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到2004年底基本结束了我国农村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投入,解决了1.65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到2013年,将全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初步调查显示,项目区内受益农民的肠道传染病等疾病发病率降低了47%。 经济效益可以计算,而由治理大江大河、兴建水利工程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则无法估量。60年江河治理,基本实现岁岁安澜,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踏踏实实致富奔小康。“淮河治理好了,我们的日子安稳了。党和政府带着我们致富,还帮我们办了水灾保险。这种安定的生活我们过去想都不敢想。”洼蓄洪区54岁的农民王富三很知足。 “发展民生水利,要更加强调以人为本,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为途径,构建城乡统筹、区域协调、人水和谐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使人人共享水利发展与改革成果。”陈雷表示。 盛世治水,人水和谐。60年的水利发展,实现了彪炳史册的辉煌跨越,为国家发展、民族富强、人民幸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编辑:宁波 来源:新华网(记者 姚润丰 葛如江 王春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