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经济强国
|
新中国水利事业:改造山河的雄奇华章 2009-08-19 12:00
治水方略之变:60年来,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到“给水以出路,人才有出路”,从工程水利、资源水利到生态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折射了新中国在实践中尊重自然、认识规律、与时俱进的治水方略之变 大禹改鲧的“壅堵”为“疏导”;李冰父子“深淘滩,低作堰”,“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翻开中国治水史册,凡兴水为利者,大都遵循自然规律,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 时空分布不均,洪涝灾害频发,我国是世界上治水难度最大的国家。伴随着新中国成长的步伐,以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为后盾,以科学的治水方针为指导,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水利工作者对治水思路开始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蓄泄兼筹”“统筹兼顾”“除害与兴利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治水方略指引下,治淮工程、长江荆江分洪工程、官厅水库、三门峡水利枢纽等一批重要水利设施相继兴建。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水的浪费、污染、掠夺,使得诸多地区缺水、缺安全之水已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并引发一系列生态与环境的恶化和生态链的断裂。到了二十世纪末期,江河断流,湖库淤积;地下水超采,湿地退化;围湖造地,侵占河道;水污染频发;沙尘暴肆虐──人水相争导致的不和谐景象时有出现。 实践不停,思考不止。1999年以来,水利部门围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了思想解放大讨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单纯依靠修建水利工程根本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提出的增量供给需求,必须树立“大”的水资源观,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谋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利部总结吸取国内外治水经验教训,明确提出“治水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防止水对人类侵害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防止人类对水的侵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人类对水、对自然认识的理性升华。 在加强堤防建设的同时,一场大规模的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河)、退耕还林、移民建镇工程在长江中下游付诸实施。这是一次水上“战略大撤退”,是防洪工程建设思路的重要调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向水进军、与水争地,自觉主动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给洪水以出路。 人水相争变成了人水和谐,人类在处理与水的关系上迈出了理智的一步,不仅利用水、约束水,也善待水、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2000年起,9次对长期断流的塔里木河、黑河实施全流域统一调水,使塔里木河和黑河下游濒临毁灭的绿洲生态重现勃勃生机;2001年起,连续从嫩江向扎龙湿地补水,使生态恶化的湿地逐渐恢复原有功能;2002年起实施引江济太,探索通过水资源统一调度和优化配置进行水环境治理,激活太湖;2004年、2006年和2008年三次从黄河引水补给白洋淀,挽救了几近干涸的“华北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