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要闻
|
收音机故事:从“话匣子”到数字音频广播[图] 2009-08-13 17:18
红星502型收音机
建国初期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的工作人员
第一套国产收音机电子管 1950—1968: 激情似火的“第一”年代 开国大典当天的直播大获成功,通过收音机,刚刚获得解放的工人、农民,大学校园里的师生,还在剿匪前线的解放军战士都在第一时间获知了这激动人心的消息。在传递着喜讯的同时,收音机这个“神秘的话匣子”也开始为更多的中国人所熟悉和喜爱。 在这之后政府也开始意识到,在一个80%人口是文盲的国家,发展广播事业的重要性。1950年4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发布了《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对当时而言这绝对是一个极为严峻的挑战。 当时的中国,无线电工业发展严重滞后,还不能自主生产收音机,市场上的产品不是来自德国、美国的“进口货”就是国内厂家的“组装货”,拥有5亿多人口的新中国,全国仅有收音机100万。收音机在那时绝对可以算得上是“稀罕玩意儿”,一般都被小心翼翼的安放在部队、厂矿和学校的宣传部门或者广播室里。没有那么多收音机怎么办?在全国各地的农村、厂矿和学校里,四处高高竖立的高音喇叭便临时充当起了“公共收音机”的角色,党的方针、政策和举措经由放在广播室里的收音机,再通过高音喇叭传遍了五湖四海。 经过三年恢复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老百姓都渴望能拥有自己的收音机。1952年,国家决定在南京无线电厂开辟一条完全国产化的收音机生产线,以带动电子工业发展。同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套国产收音机电子管在南京电工厂研制成功,收音机核心元件国产化的问题终于被攻破。相比之下,而后电阻、电容、喇叭、开关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就轻松了许多。次年3月25日,中国第一台全国产化电子管收音机在南京试制成功,定名为“红星牌502型”。中国只能依靠进口外国元器件装配收音机的历史从此画上了句号。 这看似高速的研制过程,不但凝聚了研发人员无数的汗水和心血,更为我国电子工业此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6年初,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与收音机制造密切相关的电子学、半导体、计算机技术被列入《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当中。中国的电子工业和收音机制造业随之进入了发展速度最快的“黄金十年”,在这十年当中,中国第一支晶体三极管、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第一台晶体管车载收音机、第一条现代化晶体管收音机生产线相继问世,多种型号、各式各样的收音机开始逐渐进入普通百姓的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