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0月27日评论版文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10月23日起,应邀访问朝鲜和韩国。首先在10月23日至25日对朝鲜进行正式友好访问,除加强中朝高层之间的沟通与政治互信,深化两国经贸互利合作以外,双方高层领导人还会进一步就朝鲜希望无条件重启六方会谈一事进行深入磋商。紧接着,李克强副总理于10月26日至27日对韩国进行正式访问,除同韩方加强高层沟通,促进互利合作,扩大共同利益外,还会就缓和半岛局势、推动南北关系的发展、重启六方会谈等及时地与韩国保持密切沟通与协调。这次连访活动,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债务危机影响持续,亚洲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朝鲜半岛局势总体趋向缓和的背景下进行的,对推动中国同朝鲜半岛朝韩双方的关系在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发展,维护和促进半岛及本地区和平与发展,无疑是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具体来讲的话,有如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李克强副总理接连访问朝韩,凸显了我国对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关系的高度重视。由于特殊的地缘和历史联系,对于正在发展的中国来说,一个和平、无核、繁荣而且友好的朝鲜半岛,才是最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因此,中国对待朝韩两国,一贯是友好而真诚的,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10月20日答中外记者问中所指出的那样:中国是“半岛近邻和南北共同的朋友”,这次访问,也没有将对朝鲜和韩国的访问明确分开,再次体现中国独特的均衡外交政策基调。同时,对朝韩外交也是中国善邻外交的重要环节,朝鲜半岛与我国山水相连、文化相通,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现实出发都没有理由不友好相处,友好合作的中朝、中韩关系给双方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对你友好并给你带来利益的国家,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居而使这种利益倍增;同样的,一个对你不友好并给你带来损害的国家,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国而使这种损害也倍增”。李克强副总理接连访问朝韩,也是为了真正让变化中的朝韩两国民众理解邻国中国的亲善意图。
第二,朝鲜半岛局势的缓和取决于作为当事人的南北关系的发展。今年以来,朝鲜多次主动向韩国提出要缓和南北关系的要求,以8月30日韩国任命曾经担任过驻华大使的温和派人士柳佑益作为统一部部长为契机,韩国正在努力重新贯彻和平的统一政策,在“正常基础上”发展同朝鲜的关系,中国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发展变化。正如姜瑜20日所指出:“中方注意到一段时间以来,有关各方进行了一些积极接触对话。希望各方能够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保持对话接触势头,共同努力,相向而行,为重启六方会谈创造条件。”李克强副总理此次连访,可以说是在朝韩关系发展面临重要的关键时期,能够最大程度发挥“调停”作用,及时转达两国领导人的意愿,促进南北关系的发展。
第三,朝鲜半岛无核化,是利益攸关各方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六方会谈的合作基础。本月20日,朝鲜中央通讯社发表题为“朝鲜半岛无核化是共和国政府一贯坚持的立场”的评论主张,为了让半岛无核化进程重新走上轨道,首先要重视朝美建立信赖关系的问题。有关各方应该无条件地尽早重启六方会谈。朝鲜呼吁无条件重返六方会谈,也是现实的选择,拥有核武器并不是朝鲜的终极目的,朝鲜最关切的是国家的安全保障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朝美关系的改善。任何这方面的些微进展,都值得鼓励,和美国在此问题上的战略合作,也是中国应尽的义务。中新社10月24日在北京报道,朝美双方代表本月24日起在日内瓦举行第二轮会晤,这是继今年7月朝美在纽约举行第一次会谈后的第二次高层对话。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24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支持朝美接触对话。希望有关接触有利于增进互信,为重启六方会谈、妥善解决有关问题创造条件。但有分析认为,美国主张重启六方会谈前,朝鲜应该首先停止提炼浓缩铀,以示诚意。朝鲜主张其铀浓缩项目是为和平目的利用核能,双方还存在着分歧。李克强副总理此次访问也将会推动朝鲜与美韩之间的接触,缩小彼此之间的差异和分歧。23日,李克强同朝鲜内阁总理崔永林举行会谈时表示,中方支持朝美接触对话。希望有关接触有利于增进互信,为重启六方会谈、妥善解决有关问题创造条件。24日,同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日会谈时,又进一步表示,中方支持朝方同有关各方保持和加强接触对话,争取取得积极成果,为早日重启六方会谈创造条件,推动半岛形势进一步缓和。
总之,由于各方的共同努力,在朝鲜半岛总体局势趋于缓和的情况下,作为与半岛南北双方都有着密切友好关系的中国,及时地沟通与协调包括朝、韩在内的有关各方就缓和半岛局势和推动六方会谈重启的建设性意见,无疑会对实现半岛和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或成为重启六方会谈的新起点。
英文原文请见:http://europe.chinadaily.com.cn/opinion/2011-10/27/content_13985213.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系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 王生 编辑 邓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