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的能效标识原本应当代表其能耗高低,但由于种种原因,能效标识存在着被虚标或滥用的情况,能效标识能否代表产品的能耗水平也备受质疑。这种乱象的背后,是能效标识监管力度欠缺以及企业违规成本偏低的现实
近日,格力、格兰仕、美的等8家家电企业身陷国家节能补贴“骗补门”,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这8家企业骗取国家节能补贴共计9061.84万元。
由于能效标识与国家2012年5月出台的节能家电补贴政策直接挂钩,达到一级、二级能耗标准的家电将得到政府补贴,此事引发了消费者对空调等家电能效标识虚贴或滥用的诸多质疑。
长期从事制冷空调产品能效标准研究的天津大学热能研究所教授马一太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有关能源效率的标准和标识,我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办法,不过在执行中确实存在着不法商家钻空子的现象。”
“某些企业有符合国家规定的检测室,其产品的能效检测往往就由自身检测室来完成。”从事电器能效标识检测工作多年的赵武(化名)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很多国内大型空调厂商都是自行完成检测认证的,这样一来难免会出现一些“灵活操作”的现象。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能效标识造假的违法成本偏低,这也让很多不法商家为此铤而走险。
能效标识可随便“定制”
“国家在能效标识的使用方面有明确规定,主要依据是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颁布的《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马一太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我国目前在能效标识管理方面实行的是备案制,即企业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进入国家制定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的产品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