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国内新闻
“有纠纷,找老徐说说”
2016-03-23 01:48:01
 

  这两天,家住云岩区金谷街4号的王琴(化名)终于松了口气:重新申请公租房的事情有了眉目,女儿的抚养费也有了着落。“多亏老徐,他帮我解开了这个结!”王琴说。

  就在几天前,因为离婚后的住房问题和女儿抚养问题,王琴和前夫闹得不可开交。“你们可以找调解员老徐说说!”居委会工作人员的提醒,让王琴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老徐。

  舒缓当事人情绪、弄清矛盾焦点、耐心说服疏导、多渠道提出解决方案,几个小时之内,困扰了王琴近两年的问题迎刃而解。

  事实上,不只是王琴,在头桥片区司法所辖区内,“有纠纷,找调解员老徐说说”,如今已是很多人的共识。

  老徐全名徐建新,地道的老贵阳,2007年开始从事人民调解工作。“之前在居委会工作,接触老百姓时间多,也有些经验,看到片区司法所当时成立民间治安民事纠纷联合调解室很心动,赶紧报了名。”谈到调解员这份工作,老徐初衷未改:“民间纠纷虽然‘小事一桩桩、纠纷一件件’,但却是‘矛盾一堆堆’,处理不好就会小事变大事。我能干一点是一点,调解一件是一件。”

  就这样,经过考试,徐建新如愿成了一名调解员。但他没想到的是,起初,“你调得到不?”“算咯,我们自己解决!”类似的质疑经常在耳边响起。想要干好人民调解工作,远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为此,成为调解员最初的半年里,徐建新一方面不断学习调解法、《贵阳市人民调解条例》等专业法律法规,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一方面不断主动向辖区派出所民警请缨,“现场有忙不过来的纠纷,你们带回来,我来帮忙。”

  一次、两次、三次……渐渐地,徐建新开始打开工作局面,变得越来越忙。有的时候,徐建新一天就有三四起纠纷要调解,复杂的纠纷更是从早上持续调解到深夜十一二点。尤其是2014年原头桥片区分成两个派出所以后,徐建新更是经常在头桥派出所和金龙派出所两边跑。

  “没办法,参考前几年的数据,整个头桥片区8平方公里,常住户8万多人,流动人口3万多人,700多家门面,50多家物流公司,产生的纠纷多而复杂,如果不能及时化解,可能会引发不少社会问题。”不管多忙,徐建新总是善于从大局的立场思考问题。

  辛苦的背后,也给徐建新留下了不少“骄傲”的成绩。调解治安纠纷609件、民事纠纷1670件、经济纠纷356件,调解未果纠纷46件,总共调解2681件,调解金额1900余万元,成功率近99%……翻开徐建新2007年至今的调解工作台账,这样一组数字无声印证了调解员老徐的付出。

  本报记者 黄秋月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