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国内新闻
国企改革:混合制催生的改革红利
2016-03-22 17:31:58
 

  2000年初,44岁的杨永辉担任陕西省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此时,正值“电子所”从事业单位改制成国有企业。单位只剩下78个电烙铁还能用,正是靠这78个电烙铁,杨永辉带领着陕西省电子技术研究所大刀阔斧走在国企改革的前沿,将一个垂死挣扎的国有企业,通过员工持股、社会参股、引进人才、混合制改革、创新发展等方法,使之成为陕西省国企改革的一个新亮点。

  混合制改革让国企改革“焕生机”

  今年快50岁的杨东峰以前一直在宝鸡一家军工企业上班,随着军工国企的黄金时期度过后,他的工资待遇也从以前的四五千变为一两千,生活的压力让他喘不过气。2009年,杨永辉通过熟人介绍找到杨东峰,让他来“电子所”工作。“当时也是被生活逼的没办法,我就答应了杨所长的请求,从宝鸡来西安工作。”杨东峰告诉记者,面对未知的世界,他也对自己的前途感觉七上八下。

  来到“电子所”后,杨东峰看到这里的一切都是崭新的模样,工人们工作积极踏实,管理层认真负责,“跟以前所在的国企完全是两码事。”杨东峰甚至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感觉“员工工作怎么跟打了鸡血一样。”最后,他才得知,这个研究所的员工都可以通过给企业参股的形式参与企业管理,每年公司都要通过参股的多少给员工分红。

  “怎么国企也可以这样搞?”杨东峰还是一脸茫然。事后,他才得知,“电子所”的政策是“允许员工持股”。

  “现在,大家都在谈混合所有制,都在谈股权多元化,但在10多年前,我们就这样做了,当时真是摸着石头过河,虽然我们很清楚这样做能提高企业效益,能激发企业活力,但没有一个明确的政策支持我们,使我们的路一直走得很辛苦,一度变为一家很有争议的企业。这么多年,尽管我们的企业效益一直不错,但我们心里一直不踏实。如今,中央文件肯定了这种做法,我们感到很欣慰。同时,也感到国企改革找对了方向,走对了路子。”杨永辉回忆起当年的改革情景,还是感觉很感慨。

  通过10年的不断完善,“电子所”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规章制度,受到员工的支持和拥护。他们的具体做法是,打破国有股51%的铁律,将国有股确定在20%左右,使国有控股变成国有参股;同时允许员工持股、允许社会技术、资本参股,创建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在允许员工持股的基础上,让经营者持大股,

  如今,电子所已经有三分之一的员工持股,通过员工持股,不管是管理层还是普通员工,工作积极性增加,相互监督预防腐败。杨永辉自豪地说:“我们探索出来的混合所有制是中小型国企改革的一个新方向。”

  孵化器让国企改革创“新模式”

  这几年,我们经常听到的创业孵化器,其实陕西省电子技术研究所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开始探索。

  2003年,“电子所”根据原陕西省电子工业局批复组建第一个有限公司,将其科研、生产、经营职能转移到参股公司。经过十多年的完善,职能已逐步转变为投资、融资、管理和服务,成为一个具有投资功能和孵化企业功能的新型研究所。

  “创建‘孵化器’模式初期,我们一般都是针对引进的一个产品或者项目搭班子,在‘电子所’财务框架下,采取独立核算的办法运作,待条件成熟后再注册成一个公司。”杨永辉告诉记者,靠这个方法,十多年间,电子所先后创建了8个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30万元,其中国有资本870万元,占17%;员工资本和社会资本4160万元,占83%。这是一种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是一种创新的经济模式。

  2005年之后,“电子所”在相继成立“恒通公司”、“恒晟公司”、“恒达公司”、“恒源公司”等多家公司。 2007年4月5日,电子所接管了 “陕西电子杂志社”,2010年陕西电子杂志社又创办了《物联网技术》杂志。

  “将电子所的科研、生产、经营职能转移到参股公司,变管科研、生产、经营为管投资、融资、管理和服务,让电子所变为一个投资公司、变为一个具有孵化企业功能的新型研究所。”回忆起当年的设想,杨永辉如数家珍。

  高精尖带动国企改革“新路径”

  2005年,“电子所”发展遇到了瓶颈,低端产品被山寨、高端产品造不了。此时,杨永辉从西安某国家级研究所引进了几位退休的高级工程师和研究员,让这些人带领年轻人攻克高端军用模块电源和电子元器件。

  当年,“电子所”领导们争取到一项军品研究项目,所里兵分两路,一组让引进的退休工程师带领员工负责新品研发,一组负责国军标质量体系认证。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圆满完成了目标任务,首批新产品交验合格,国军标质量体系外审一次过关。随后“电子所”又用3年的时间,先后取得国家二级保密资格认证、军用电子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军用电子元器件合格供应商、军用电子产品承研承制单位资质认证等另外4个认证,2007年被原国家信息产业部批准纳入军工行业管理。

  “军品电源和电子元件器材的研究攻克,大大提高了电子所的技术层次。”杨永辉高兴地说。“高精尖的产品对公司的产业引导作用很大。同时,高精尖产品也让电子所成为高端人才的聚集地、电子产业的创新地和同类技术的领跑者。”

  同时,他们先后研发出3大系列40多个新产品开始为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配套,有3个新产品被列入新品研发计划。

  面对未来,杨永辉表示,“电子所”已向主管上级呈报了《关于对陕西省电子技术研究所改制立项的请示》,借当前国企改革的东风,乘势而上,进一步改革体制,创新机制,争取更大的成绩。(张龙)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人民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