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国内新闻
王松委员:互联网+畅通农村公共文化最后一公里
2016-03-10 18:32:00
 

全国政协委员王松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青年网北京310日电(人民政协网记者 王泳)随着互联网+时代,对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农村公共文化宣传方式提出了要求。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台盟辽宁省委会主委王松建议,政府宜把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体融合特点,以“互联网+”思维优化农村公共文化供给,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去年,王松带领辽宁省台盟围绕基层文化供给现状组织了多次调研。他发现,花费大量财力、物力建设的文化共享工程、农村书屋在农村地区发挥的作用十分微弱。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不畅通,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基层特色不鲜明。”王松表示,“基层组织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与农民实际需求脱节,图书、音像节目等产品本身的更新难以得到财政资金的长期保障。”

  王松说,辽宁省文化厅在全省采用广电模式实现了文化共享工程工作进村入户,模拟频道覆盖了涉农县区260万户家庭,机顶盒频道覆盖了224万户。“但在沈阳市新民周坨子镇和东港黑沟镇等地,大部分农户基本不用机顶盒,浪费了。”

  台盟在其他地区调研中也发现,农村群众迫切需要的法律政策、农业生产技术、文化知识,往往以文艺表演、群众集体活动、培训班等喜闻乐见和参与性较强的形式出现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但事实上,基层组织多数是把采购的书籍摆在图书馆里、普法知识挂在网上,急需推广的农业技术印在传单上,缺乏对公共文化产品的“再加工”和针对农村群众的“私人定制”。

  王松建议,应尽快推进农村互联网提速降费,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将“智慧城市”建设向近郊乡镇覆盖。

  “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实时通信和分享的特性,用互联网来弥补农村地区分散广、活动组织难的不足。”王松还进一步建议,基层政府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结合地方传统文化,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网站等方式,为农民群众订制相应的文化产品,扩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青年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