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绝不可沦为“屏幕奴隶”
张凡
日前,北京市交通委开展了一项“向交通陋习说不”的活动。不少网友纷纷总结起了自己遇到的地铁内不文明现象,其中“低头族看剧堵住换乘通道”引发不少人共鸣。如今,地铁站内、公交车上,随处可见的“低头族”的确给公共秩序带来了不少困扰。“低头族”现象及其引发的各种问题,正日益引起社会关注。
“低头族”越来越多,说明人们被手机拴得越来越紧,甚至用“心为机役”来形容也并不为过。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空前强烈的通讯需求、社交需求和娱乐需求。但与其他所有技术一样,它在让我们享受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困扰。忘带手机心烦意乱,半天没消息就感到不安,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摸手机……当人类沦为“屏幕奴隶”,手机之于人的意义也就发生了转变;当人类需要依赖手机而生存,人机之间的关系也就发生了异化。
既然我们如此依赖手机,那么人类究竟从手机中得到了什么?
是更好的放松和娱乐?但调查显示,不少人因为玩手机而导致情绪低落,双眼疲劳,更形成所谓“触屏手”,影响正常生活。是更亲密的人际关系?但人机交流多于人际交流导致亲朋疏远的例子比比皆是,甚至不少人感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坐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是更丰富的知识?但碎片化信息和浅阅读严重消解着人类的系统性思考,专注力和反思力下降都是不争的事实。而随互联网技术喷涌而来的海量信息,更成为我们心灵的无法承受之重。如果说胃里堆积了难以消化的食物,还可以吃药调理一下;那么当我们的心灵承受了难以消化的信息,思维的高速公路被垃圾堵塞,又该用什么去清理呢?
人的思维会被工具所影响,这并不是今天才有的认识。尼采就曾说过:“我们的写作工作似乎也参与了我们思想的形成过程。”因此,不当地使用工具,最终指向的可能就是思考能力的丧失,甚至是社会能力的退化。从长远看,手机的异化对民族、人类的发展而言,未必是个好现象。
有鉴于此,我们现在急需做的一件事,就是摆正手机与人的关系,给手机重新定位,强调它的“工具性”,而不是“拟人性”。为避免被手机“绑架”,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将手机放到一边,去拥抱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去更加理性地使用移动互联网。如此,才能让人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