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太原3月3日电(李梦文) 在第17次全国爱耳日暨第四次国际爱耳日来临之际,山西医科大第一医院耳鼻喉科主任王建明接受了采访,就听力障碍的发病概况、如何防范“声污染”耳聋的发生等话题做了详细的阐释。
王建明介绍说,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听力残疾现残率2.11%,全国0~14岁听力残疾儿童总数超过460万,为此中国残联、民政部、卫计委等15部门联合发出通知,确定此次全国爱耳日活动主题为“关注儿童听力健康”,以树立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的理念,唤起全社会对听障儿童的关注、理解和帮助,为听障儿童全面发展,早日步入正常人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目前山西省有45.6万听力残疾人
王建明表示,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世界有轻度听力损失者近6亿,中度以上的听力损失者2.5亿。我国有听力障碍残疾人2057万,居各类残疾之首,占全国人口的16.79‰,其中七岁以下聋幼儿可达80万,每年还将新产生聋儿3万余名,老年性耳聋有949万,随着人口寿命增长和老龄化,老年性耳聋人数还将不断增加。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及山西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山西省有45.6万听力残疾人,其中因噪音污染所导致耳聋的比例在逐年增加。
37%的听力残疾与噪声伤害密切相关
王建明指出,导致耳聋的因素很多,包括耳毒性药物、遗传、噪声、感染和疾病等。近年来,因环境噪声污染导致耳聋的人数在逐渐增多,而且呈现低龄化趋势,比如去KTV唱歌,戴耳机音量放很大,汽车的喇叭声等等都是噪音污染,长期生活、工作在高噪声环境下而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将有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损伤。根据WHO统计,在人类所有的致聋病因中,噪声仅次于衰老,排在第二,约占37%。研究表明,37%的听力残疾与噪声伤害密切相关。
噪声性耳聋要及早治疗
王建明介绍说,噪声性耳聋是由于长期受噪声刺激而发生的一种缓慢的、进行性听觉损伤,其损伤部位在内耳毛细胞,毛细胞是人体听觉神经的末梢,极易受噪声损害,一旦受损不能再生,损伤程度与噪声的强度和接触噪声的时间有关。现在,有很多青少年长时间使用MP3、MP4、随身听、Ipad等耳机,迷恋电脑游戏中心、电动游乐场、KTV、酒吧等噪声强的娱乐场所,这些场所的噪音在不知不觉中损害着青少年的听力,非常容易被人忽视。歌厅、迪厅、游艺厅的声音强度已超过115分贝,大部分人离开这样的环境,会明显感到昏眩和头痛,这就是声音污染引起耳受损的表现。长期处于不规律、强刺激性的噪声环境中对听力伤害也非常大,一般开始会出现高调耳鸣,逐渐由间歇性变成持续性,直至失聪。
噪声性听力损失是渐进性的,最先受损的是高频部分,而低频段不受影响,此时一般感觉不到听力障碍。听力损失进一步发展后,由高频段向低频段扩展,听力损失加重。如果不当使用耳机,数月到半年就可导致听力下降。听力损伤的临床表现是耳鸣、耳闷、听力下降,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可到医院进行纯音测听和声导抗的听力测试,及早干预治疗是有希望的!
有效防范“声污染”耳聋发生
对于如何才能有效防范“声污染”耳聋发生,王建明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耳机要选择质量佳、杂音小、音量可自由灵活调控的,一旦遇到声响过大等情况可及时调整。青少年在听MP3、MP4时,应把音量控制在40-50分贝,每次不超过1个小时。若长时间使用耳机时,应取下耳机让耳适当休息。尽量不要戴耳机玩电脑游戏,
长期生活、工作在噪音污染的地方,最好戴上耳塞,可以减少30分贝噪音,平时养成安全用耳习惯。
发病早期的轻度噪声性聋,在及时摆脱噪声环境之后症状多会很快消失,医学上称之为暂时性阈移,如果听力在2-8周内仍无明显好转,则可能发展为永久性阈移,听力恢复的希望较小。因此,对于噪声的防护意识、噪声损伤的早期干预和早期治疗是噪声性聋预防及康复的关键。
行车途中,窗外的噪声虽然不会在短时间内引发失听力障碍,但长时间就可能会对听力产生影响,因此驾驶员在车速超过85公里时,最好将车顶及车窗封闭,行车途中最好也不要收听广播或者听MP3。
原标题:爱耳日·耳鼻喉科医生建议:安全用耳杜绝防范"声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