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保护的十二圩人民大会堂旧址
“盐都”未来可能面临“无物可保”的尴尬
“十二圩是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仪征市博物馆馆长刘勤表示,早在2007年,仪征市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文保工作者就到十二圩进行过全面考察,由于当地老百姓不重视,当时十二圩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仅存两淮盐务总栈、盐运码头等为数不多的几个点,包括民居以及其他一些历史建筑破坏都比较严重,已经不具备认定为历史街区的申报标准了。
对此,仪征市文化局朱科长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因为十二圩历史建筑损毁较大,遗留下来的完整建筑已经不多,现在的遗址点也较少,因此,十二圩作为历史街区进行整体保护价值已经不大。
记者通过多方查询,在国家文物局官网发现了一份发布时间为2010年1月4日的“仪征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情况汇报”,这份情况汇报显示,仪扬运河及其沿线的十二圩古镇、南门大码头历史街区明确为仪征市新型文化遗产品类的代表。这与文保部门刘勤等人的表述存在出入,同时也是彭毅等文保志愿者最大的底气所在。
“现在的十二圩虽然原来因盐兴市的繁荣已时过境迁,但那时的街市格局、街巷肌理以及一些残留的遗迹还依稀可见。”对于十二圩的保护,阮仪三认为,首先要盘清家底,再看如何利用,列个清单,不仅看保存完好的,也包括有遗迹遗址还可以恢复的,同时还要保护好当地的原住民。原住民是街区的根,他们是所有历史文化的载体和传承者,没有一定数量的原住民,街区建筑保护得再好也是空洞的。
对于十二圩颇有研究的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薛平则提出了恢复性保护和抢救性保护的双重举措,也就是尽可能在保持原来古街巷格局的基础上,采取恢复性保护的措施,按照老屋老街原始样式进行复建,重现老街风貌,对于一些即将损毁的历史建筑,则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
薛平认为,十二圩要保护,不仅仅是一个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如果真的因为历史建筑的缺失,就放弃了保护“盐都”十二圩,让其自生自灭,可能会造成一种中国盐文化上的缺失,那样损失会更大。
2015年11月,国务院正式通过了扬州城市规划,对于不少老街原住民来说,这似乎是老街能重现往日风采的救命稻草,但彭毅并不乐观:“新规精神落实到十二圩估计至少需一年时间,按照现在的趋势,到那时再去保护,可能就像文保部门说的无物可保了。”在他看来,十二圩老街的去留又到了一个岔口,这或许是决定命运的最后一次。
原标题:江苏仪征古盐都老街遭拆迁 盐运文化面临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