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十大假新闻》出炉,新媒体成虚假新闻首发地。面对融合发展,无论是假新闻的产生和传播,还是对假新闻的揭穿,都呈现明显的“媒体融合”特征——
□本报 赵新乐
岁末年初,是各家媒体例行的盘点时光。《新闻》杂志以发生的时间为序,列举了2015年10件各媒体转发较多、影响较大的虚假新闻典型案例,“南航退休机务副总落马”“裸女跳河,救人者遭冷遇”“新加坡总理公署宣布李光耀‘病逝’”等新闻名列其中。
作为《新闻》第14次推出的年度假新闻评点,2015年的虚假新闻较往年呈现出哪些特点?虚假新闻是新闻界众所周知的“公害”,为何屡禁不止?未来又将如何?近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就此采访了业界专家。
“拷贝式”传播,一假致众假
“2015年的假新闻大多发生在新媒体,很多来自于权威媒体的‘两微一端’,这是一个明显的特点。”多次参与年度假新闻盘点的《新闻》主编刘鹏一语道出此次评点“感受复杂”的原因。
刘鹏的感受也是业界很多人的体会。“新媒体越来越多地成为虚假新闻首发源头,纵观2015年虚假新闻案例,很多有影响的虚假新闻往往发源于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光明日报副总编辑陆先高表示,以前,为抢“眼球”争读者,在市场上打拼的都市报是虚假新闻的多发区,但现在看来,权威媒体也难逃此劫。比如,在“新加坡总理公署宣布李光耀‘病逝’”“中国游客因‘不文明记录’被美遣返”等虚假新闻案例中,就有不少主流网站中招。
“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上的不实消息成为传统媒体的信源,传统媒体的虚假报道则借助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实现二次传播。这些不同形态媒体之间信息流通和共享的便利,导致一家媒体传讹、众家报道俱假。”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学研究室主任黄楚新看来,假新闻传播呈现出高度的“媒体融合”态势,同一内容在传统媒体、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诸多平台“拷贝式”传播,并存在互相作用的效应。黄楚新的这个观点恰好与刘鹏所提到的“媒体间互为消息源,扩散速度非常快”不谋而合。
尽管有新媒体发展提供的土壤、自媒体时代充足的网络信息提供的“货源”,所幸的是,舆论环境对虚假信息的容忍度有限,追求新闻真实性是社会共识,多数假新闻因此只能昙花一现。
在2015年的案例中,许多虚假新闻都是在当天之内,甚至在事情发生的若干小时之内被求证,再由各媒体平台转载辟谣。最典型的当属“新加坡总理公署宣布李光耀‘病逝’”的案例。这则假新闻首次曝出是当天21点50分左右,而从22点15分开始,各网站纷纷辟谣、道歉。短短半小时之内,假新闻从出炉到广泛传播再到辟谣,不得不让人感叹“新媒体大大加速了虚假新闻被识破的过程”。“求证过程也呈现出高度的媒体融合特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扎实采访、快速求证、可视化呈现等方面结合发力,为社会各界揭露虚假新闻提供了便利。”陆先高说。
原标题:全民“打假”让假新闻“闪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