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伤力”有过之无不及
“做了很多年,感觉已经很难再分析出新意。”刘鹏的无奈是此次年度假新闻评点的另一个感受。且不论社会上不同时期对于虚假新闻如何进行定义与准确区分,作为新闻界的公害,虚假新闻对于社会的危害从来就有增无减。尽管多方面治理“用心良苦”,却年复一年层出不穷。
在黄楚新看来,究其原因,多为首发媒体只顾“抢时效、抢头条”,忽略了对信息真实性的认真核实,转发媒体亦缺乏审慎把关所致。
他认为,媒体和对虚假信源的疏忽与失察,折射出当下媒体转型的艰难处境和浮躁心态,也暴露出部分媒体从业者的专业素养不足和职业道德缺失。概括来说就是:素养不足,媒体把关不严;经济利益驱使,惩处力度不大;网络环境复杂,公众责任缺失。
“互联网的特性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虚假新闻的传播。”陆先高补充说,网络的开放性和隐蔽性,让虚假新闻的产生和传播过程更加快速、范围更加广泛,加上网络可视化呈现的多元性,让人更容易相信。此外,新闻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稳定性,也给、编辑尽早把握新闻事实制造了相当的难度。他认为,社会相关约束机制和监管、整顿措施仍需不断完善,新闻单位和对职业道德操守的学习仍需进一步加强。
“在新媒体条件下,假新闻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危害更大,管控难度增大,且会因多方转载、多平台传播而在网络空间中长久存留,辟谣和澄清也难以完全消除其所造成的影响。”黄楚新说。
新媒体犯错更要敢于认错
“2015年年底,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成立,探索建立行业自律的长效机制,这对有效遏制虚假新闻、新闻敲诈等不正之风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媒体越来越注重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也更加注意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对于未来遏制虚假新闻的态势,陆先高持积极态度。
陆先高认为,面对未来的激烈竞争,新闻媒体会越来越注重提高新闻产品的内容质量,打造核心竞争力,建设公信力。同时,整个社会对虚假新闻相关的监督处罚机制也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对传统媒体及新媒体的管理标准也正趋向统一。因此,相信未来虚假新闻会有所减少。
对此,黄楚新也表达了相同观点。他说,新媒体的交互性和开放性虽然使假新闻的传播更快更广,但也使其置于众目睽睽之下,接受检视和甄别,全民“打假”的力量使其生存周期越来越短。加之相关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制造和传播假新闻的违法成本越来越高,其生存空间也进一步被挤压。公众监督和法律约束正形成一股合力,倒逼新闻真实性。
除了“客观提供信息来源,让受众判断”之外,刘鹏认为,媒体还需要增强自我纠错的勇气。“目前很多新媒体的普遍做法是不提供消息源,只做结论式报道。一旦发现出错,马上删除,然后像没事人一样指责其他媒体报道错了,这样遮遮掩掩的结果反而是伤害自己的公信力……”在刘鹏看来,随着新媒体平台影响力的提升,媒体心态和责任意识也要实现重塑,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信息发布流程、把关制度建设、新闻操作等都需要更加透明化,让受众便于追踪、证伪。
原标题:全民“打假”让假新闻“闪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