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国内新闻
成都海关晒“十二五”成绩单 四川外贸总值达1.8万亿
2016-01-21 20:30:31
 

  人民网成都1月21日电 今日,成都海关召开2015年关区工作会。“十二五”期间,四川外贸总值达1.8万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1.5倍。在 “十二五”的收官之年,成都海关全面实现了内陆“一流海关”的建设目标,全年办理报关单61.7万票;监管进出口货值2115亿元;监管进出口货运量205.8万吨;征收两税103.7亿元;监管进出境人员415万人次;监管进出境快件、邮递物品411万件;查获走私犯罪案件创历史新高。

  通关一体化改革累计节约企业成本5000余万元

  “成都海关以改革促发展,向改革要效益,全面落实总署部署的‘三互’大通关建设、关检合作‘三个一’、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分类通关改革,全面复制推广上海等自贸区监管创新制度,并结合四川地处内陆的实际,大胆创新,先行先试,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红利。”成都海关相关负责人介绍。

  全域通改革以来,简化海关通关环节10个,通关物流时间至少缩短3-5小时,空运通关成本每票进出口货物减少约150元,省内陆路每标箱货物物流成本降低500-1000元,同时企业可以自主选择在省内任何一个海关业务现场报关和查验,运行以来累计为企业节约物流成本5000余万元。

  在全国海关率先探索保税货物“区间结转”,被总署推广至上海自贸区和多个海关特殊监管区试点。探索开展“委内加工”被专家评价“需要修改教科书”。“分送集报”每年为企业节约报关成本超过2000万元,自贸试验区各项监管创新制度第一时间在关区落地。

  打造空、铁、水“三位一体”口岸枢纽支撑四川建设内陆开放战略高地

  海关是外贸稳增长的“一线部队”,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贸下滑的严峻形势下,成都海关继续以通道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畅通和拓展对外开放渠道,支持四川建设辐射中西部、连接国内外的战略性多式联运综合运输体系,助力四川打造临港经济,空、铁、水“三位一体”的口岸枢纽功能进一步拓展。

  一方面,成都海关支持空港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向全球开放的“战略门户”,目前空港国际地区航线达85条,与2010年相比增加了44条,监管进出境人员跨上400万人次台阶,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3.6倍,在全国空港中位居第4位。另一方面,支持青白江铁路口岸构建连接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的“战略枢纽”,铁路口岸实现对外开放,整车进口口岸和多式联运监管中心先后获批,“蓉欧快铁”和“中亚班列”稳定运行。在水运港口,充分用好泸州、宜宾港进境保税、离境退税政策拓展口岸功能,促进“新丝绸之路”与长江“黄金水道”在四川的无缝对接。支撑四川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建设的通道已基本打通,初步实现了由内陆变为口岸、由开放腹地变为战略通道枢纽的战略目标。

  大力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打造四川开放经济的“新引擎”

  就如何立足海关职能,服务四川开放发展,成都海关新闻发言人倪藻表示,未来海关将着力做好几个方面工作,首先将进一步支持开放通道的效能发挥。继续以通道建设为突破口助力四川打造临港经济;将继续以支持平台建设为着力点,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整合优化:全力支持创设中国(四川)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支持保税功能拓展,推动委内加工、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保税融资租赁等业务进一步发展,推动加工贸易向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中和承接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分类指导地方政府用好现有平台,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整合优化,支持空港、泸州港保税物流中心结合自身优势发展运营,支持铁路口岸、宜宾港保税物流中心加快建设并封关运作,结合保税物流体系建设,适时调整关区两仓布局规划,积极引导两仓入中心发展。

  成都海关还将大力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积极支持成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双创”和传统产能改造升级,扩大有效供给。完善跨境电商监管平台,优化监管模式,同步推动线上和线下建设,支持更多物流、生产、电子商务企业集聚发展,努力打造四川开放经济的“新引擎”。

  协助吸引更多航空企业在成都开展保税物流、保税维修、保税融资租赁等业务,支持中韩创新创业园、中德产业园、中法、东盟等国别产业合作园区发展,打造具有示范效应和国际影响力的开放合作平台。并大力支持以成德绵为核心区域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

  此外,主动对接成德绵试验区建设发展,加强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立足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推动政策叠加、功能拓展、流程优化,打造全面创新示范区,努力提高海关改革创新的层次和水平。

  对于进出口企业,成都海关加大税政宣传力度,促进自贸协定惠及更多四川企业,实现“优进优出”。支持川企利用保税平台参与全球化资源配置,助力“万企出国门”。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人民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