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国内新闻
“全面二孩”到来,北京还缺啥? 产房医生超负荷
2016-01-21 14:43:00
 

  今年1月1日“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据测算,北京市符合“全面二孩”政策可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常住育龄妇女数量约增加236万,预计2017至2021年将累计新增常住出生人口58万。面对即将来临的生育高峰,多位北京市政协委员在21日的北京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小组讨论中就产检、奖励机制、托幼、配套服务等相关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展开激烈探讨。

  产房医生超负荷

  “北京各大三甲医院的妇产科压力都很大。”北京市政协委员王真说,“二孩政策”的推出不能把责任和矛盾都推给医院,生育需求现在已超出医院的接诊能力。在硬件设施上,国家应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同时也要看到,对医护人员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相当长的过程。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有产科床位近5000张,从2015年的床位使用情况看,三级公立机构产科床位使用率108%,三级床位使用率持续高负荷。特别在“单独二孩”阶段,北京妇产医院的压力非常大,医生护士都在超负荷工作。

  北京市政协委员朱兰认为,原来没有产科但有一定规模的中医医院完全有能力来设置产科,这些中医医院本身有B超等常规检查。她建议,部分具备条件的民营医院若纳入医保,完全能缓解公立医院产床紧张的压力。

  预约建档缺透明

  怀孕6个月的北京“妈妈”李萌(化名),每每说起自己的建档过程就十分不悦:“各大医院全都人满为患,早都预约满了,家人直到我怀孕11周才四处托人办成。”

  一些政协委员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孕妇的产检过程难上加难:有的清晨5点排队但专家号根本挂不上;有的网上预约号已排到6个月以后;有的挂高价特需号;有的从“黄牛”手里购买……

  受访的政协委员认为,如何建立精细化产科门诊管理、体现公平透明是待解难题。医院应建立更为公平透明的方式为准妈妈建档,医疗主管部门应加大督查力度,从严治理,不能让某些人钻空子倒卖医疗资源。

  奖励机制需完善

  专家指出,我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水平明显低于2.1的更替水平,接近低生育陷阱。一方面是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另一方面是缺乏相关奖励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刘鹏认为,在延长“二孩妈妈”的产假和丈夫的陪护假的同时,可在部分用人单位允许的情况下考虑让“二孩妈妈”暂时辞职,待孩子长大些再重新就业。

  北京市政协妇联界别委员在提案中建议,一要增设“二孩”奖励机制;二要考虑“二孩”产妇将承担更大的生育风险,需要至少“半年产假”的恢复时间。

  幼师队伍缺口大

  朱敏委员坦陈,“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使北京急需幼师队伍。“北京市教委就此启动了应急机制,从2016年到2018年,北京将新增15万个幼儿园学位,基本能满足新增幼儿需求。”

  “但是,家长不仅要求孩子上得起学,更要‘上好学’,使师资成为最大问题。”朱敏认为,新增幼儿园学位大约需1万名幼师,而北京每年专业院校的毕业生仅为1500名,缺口依然很大。

  一些政协委员在调研后发现,北京每年幼教专业的毕业生大多进入公立园,由于幼师收入低、压力大,往往是培养起来就跳槽离职转行,很难留住好师资。目前,北京非公立幼儿园教师的收入大多在两三千元,无法形成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更难吸引高素质人才。

  配套服务有差距

  去年“北京地铁哺乳照”事件掀起网络热议,也再次使“公共场所是否应建立母婴室”成为公众关注焦点。

  北京市政协妇联界别委员建议,应将“在公共场所建立母婴室”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加以落实,明确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在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的候车室、地铁的换乘站、公园、商场、医院等场所新建或改建一定数量的母婴室。

  受访的政协委员认为,“全面二孩”的实施需要在孩子的出生、抚养、教育、医疗、父母养老等一系列环节上有公共服务配套措施。把现在由家庭负担的部分经济和时间成本,转变为由社会公共服务、保险体系承担,加快公办幼儿园和公办养老事业的发展,提早进行长远规划和布局,为人口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孙蕾 刘莉 刘品彤)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