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亚太|北美·欧洲|中东·中亚|非洲·拉美|中外关系|国际组织|时政专题|
  精彩推荐 英国老人下雨“救”伞 目睹闪电流经身体|西班牙女公爵放弃巨额财产 只为嫁公务员|黄金钻石超闪亮隐形眼镜印度亮相|
环球在线>专题>热点专题>美债危机>分析评论
专家:美债没有崩盘
2011-08-10 10:47:48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谢国忠:中国应买入美国股票,而不是美国国债。美国股市是可以信赖的替换物,美国企业收益强劲,他们也对新兴市场出售大量产品,即便美国股市从历史上看并不便宜,但相对债券却是更好的投资品。

NBD:我国的通胀及下半年的宏观政策会受什么影响?

谢国忠:中国政府在外部世界比较乱的时候,通常倾向于什么都不做,停在那里,一般不会采取比较大的举动。加息或有可能。中国在市场波动的时候不会有什么举动,一般都在大家认为不错的时候进行。所以,加息会延后。延后并不代表不加息,因为市场的利息在上升。

至于通胀,中国的价格本来就比国外的高,国外对中国的影响,除了石油之外,其他比较小。中国的通胀主要还是内部因素引起的。

“QE”或不断继续 这将导致死亡

◎对话记者:胡健(以下简称NBD)

◎对话嘉宾:王建(发改委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

NBD:你如何看待“美债危机”?

王建:美债危机主要是美国媒体在大肆炒作,我认为,这其中有掩人耳目的嫌疑,美债危机背后暗藏的是一场巨大的金融风暴。

从7月22日开始,美国股市收出八连阴,跌幅超过10%,这说明美国经济的内部机理已经出现了问题,这绝不是通过提高债务上限就可以解决的。美国必须依靠以出售金融商品交换实物商品的方式,才能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

次贷危机的爆发,严重削弱了金融商品生产金融泡沫的能力,但美国现今的经济生态已难以改变,它有超过45%的实物产品需要进口。所以,如果美国金融机构不能生产金融商品,那就只有以美国政府信誉担保的国债来交换实物商品。

NBD:所以,标普下调了美国国债的评级。

王建:是的。最关键的问题也是最需要关注的问题,不是美债上限,而是美债未来如何能够卖得出去。

QE2之后,实际上是美联储在发行美元,市场上个月七成的美债是由美联储买单。但美联储发行美元多了,美元泡沫化问题将日益严重。QE或将不断继续,这将导致死亡。

现在的问题也是如此。从外汇储备角度看,目前欧债和日债虽然并不太好,但论经济的健康度,欧盟和日本却比美国好得多。那谁还去买美债呢?很可能还是美联储去买。美联储怎么买?就是开动印钞机。这会加剧世界经济的风险,也很可能为二次危机埋下伏笔。

NBD:美债危机,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将如何影响中国?

王建:美国若发生第二次金融危机将严重影响中国经济。比如,中国的出口在今年一季度还不错,但5月份增速下降到19%,6月份已经降到17%,其中对美、对欧出口,都低于10%。这样一个变化趋势已经很说明问题。欧美消费率上不去,其新的危机正在酝酿之中,必然对中国出口形成很大压缩。

NBD:来自美国的危机会怎样影响我国的通胀形势?又会对我国的宏观调控产生怎样的作用?

王建:现在来看,通胀远未到头,今年可能到11月份是最高峰。秋粮上市的时候,可能会让物价上涨势头再有一个高潮,或推高CPI“破7”。紧缩性货币政策收拾不了通胀。在纯粹市场经济国家,紧缩的货币政策最长9个月就能看到效果。但(我国)通胀的势头不是衰减,而是更强劲了,物价已创下了3年新高。

国际性的通胀并不是依靠国内的紧缩政策能够解决的,输入型通胀是较难抑制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扬不可能仅依靠中国的收紧流动性来解决,所以我们只能想办法消除通胀后果。消除通胀后果,最有效的办法便是利用财政手段,去补贴中低收入者的消费。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视觉
博客
罕见!那些形状奇特的动物
英国媒体公布了一组地球上千奇百怪的动物照片,形状奇特,看起来甚至有些不可思议。 >> 详细

论坛
俄罗斯豪门小孩的奢华生活
摄影师将关注投向俄罗斯在权贵家庭中成长的小孩们,揭秘这些俄罗斯豪门小孩的奢华生活。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