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极度危险的环境下,如何保持自信和尊严,还能够坚持信念,这一场试图之间的探讨,是构建史诗电影的重要构件。这段话可与约伯对上帝的质问对堪,当因果报应祸福法则在现世隐遁的时候,作为对自己命运处境已经耗尽道德努力的人,如何可以继续坚持下去?不怨天、不尤人甚或不欲求弃绝自己的生命?孔子的回答是,祸福穷达本就是命运,我们现在看来就是即使你不学难道困厄就不降临了吗?学则可以坦然面对这一深渊,道德的意义就在于只要你听从自身的召唤,你就可以面对世事浮沉,而不丧失人自身的尊严,而且没有遗憾。孔子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过是逻辑不通的庸俗之论,正如“芷兰的盛开,是以其自身为根据,即道德作为人的先天规定性的就不要什么处境的回报”,但同时孔子不赞成违反道德,内心自然才是正解。孔子援引了很多正面反面的实例来证明道德与灾祸不存在比例的关系,说明孔子不迷信,但又顺应自然。一时困厄深层次原因复杂,而混乱之中的小国政争则是具体根由。孔子和儒家不相信也不认为献祭是可行的办法,在这次被围中,也忍耐也求解,最终外交手段配合军事行动解决了难题。孔门弟子多人服务于卫国,此后孔子辗转于这些中原小国之间。
除子路之外,其他人表现也很出色。《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当年这四门十哲是追随陈蔡之间的优秀弟子,本来楚昭王准备以七百里地封孔子,可是被令尹子西以楚国没有孔门人才多和贤劝止。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四年,是孔子集团在思想方面的成长阶段。没有这十四年的或游民或客居生涯,儒家最初的经典会不会存在或是另外一番模样。
如果要拍摄正典的史诗电影,不但可信而且可爱,那么就需要对历史做一下加工,但“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才是胡适之博士的原话),那么这加工就不能胡扯,礼仪、服装、制度等等,尽量求实;人物关系不要乱,孔子的弟子有些是兄弟、父子;此外,主要人物的年龄要大致符合历史,下面列举一些当时主要人物的生卒年,作为一个参照吧: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
老子(约公元前600年—前500年)
孔鲤 (公元前532年—前483年)
子路(公元前542年—前480年)
颜回(公元前523年—前482年)
孙子(约公元前535年—约前480年)
宰予(公元前522—前458年)
子贡(公元前520一前450年)
曾子(公元前505年—前436年)
子夏(公元前507—?)
勾践(公元前497年—前465年在位)
范蠡(生卒年不详)
伍子胥(?~公元前484年)
来源:新浪娱乐 实习编辑: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