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孔子》海报 刘子冀/文
《孔子》在两大传统阴影下如何突围
开门见山的说,《孔子》必须要突破两大传统的阴影,才能取得成功。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但正如本届奥运会给世人无尽的奇迹一样,对《孔子》也要有所期待,鞭策也不可少。史诗是一种以长篇叙事为体裁讲述英雄人物(来源于历史或神话中)的经历或事迹的诗。而孔子知行合一,实践不止,终生都在路上,孔子和他的门人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完成了浩浩荡荡的行为艺术。如果有摄影机跟进,那就是最伟大的不需要剪辑的史诗电影。
避免误读还是主动逢迎,这是个问题?
《孔子》的基准水平线是史诗大电影,非史诗电影根本没有拍摄的必要,对内是文化自信的确认,对外则是文化输出。上文所讲的两大传统的阴影,一是海外目光不能正视中国,或猎奇、窥视、误读、自说自话、精神寄托,等等,从《末代皇帝》、《唐人街》、《龙年》到《苏斯黄的故事》、《面纱》(blog)等不一而足;二是,中国电影向世界推广的自我形象,多数以动作—功夫—征服电影为主,从李小龙、成龙、李连杰( blog)等演员到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导演,莫不如是。前者是西方人主观的角度所致,在他们的传统视野里,中国是他者,远东之东方之一瞥之影,基本上不了解中国人,但也不排除一少部分人将东方看作是解救西方的精神武器;后者则是中国电影的光荣和局限,事实上也只有动作电影才是现象级的类型电影,在此之前输出的确实也将中国人“动作化”。《孔子》至少要突出这两大传统的重围,达成史诗电影的格局,以孔子“仁和礼”的两大要素,表达无限的人性光辉。《孔子》要区别于上述两大传统,“和而不同”,要表现出更多的中国元素(事实上孔子也不亚于苏格拉底、释迦牟尼等同时代轴心哲学家,要自然、自信的表达),但又要遵循史诗电影的一般要求。
上述两大传统,皆因为跨文化误解和主动逢迎的结果。在当代西方和当下中国社会中,这两个传统谱系中的中国形象和中国文化符号共同构成的中国图像,都很不满意。或幻想或虚构的世界,中国人很不赞成西方的叙述。唐人街里的故事也不符合华人奋斗的形象和想像,而每个中国人都会太极都能飞檐走壁无疑迷惑了一些西方观众,也让很多中国人五味杂陈:这当然不是中国的全部。可是《喜福会》、《苏斯黄的世界》、《大班》等女性形象为主的电影也不讨国人喜欢;《蝴蝶君》以及《霸王别姬》等同志电影,又只能打动部分观众,不能成为大众电影,《霸王别姬》虽然是陈凯歌导演,但更具有非内地电影气质。最近的《伯爵夫人》、《面纱》、《黄石的孩子》(blog)成绩不一,然而中国更多是背景,笼罩在“面纱”之上,也好像《上海红》、《庭院中的女人》一样脱离现实,西方导演的中国图像始终如一副屏风,不能同时令各方满意。最近30年以来,《末代皇帝》和《卧虎藏龙》被认为是最具诚意和创意的描述中国的电影,但是其中的文化却不够正面或全面。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先秦的诸子百家身上,但多数导演尽管选择那个时代,却基本上依然让他们打来打去。
《孔子》需靠什么迎战强势史诗大片?
从根本上讲,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在电影文化上是后继国家,对于好莱坞和欧洲电影的强势地位,尤其是大片,如何迎战,是近三十年来的大问题。一个是不屑一顾,这不可能;二是模仿、参考、借鉴,这个也很难;三就是以自己的传统来创造新类型,比如将香港的动作电影发扬光大(而日本以动漫电影、恐怖电影等)。但是资金和市场又极为容易的被好莱坞所控制或指导方向,本土电影又一次遭到“文化殖民”,流行文化在蚕食或吞并传统文化的疆域。没有边界的战线,最终会怎样,没人可以说清。那些准备出口到海外的电影,从一开始就预设了讨好海外观众的策略,自我审查的机制运作良好,但是篡改后的“中国形象”时不时引导受众南辕北辙的感知所谓“中国的传统”、“传统的中国”,从中国的大片中寻找不到中国的文化、历史、情感,也很难被感动。
《孔子》的责任重大,床上戏倒没有什么,但是如果能够可信又可爱的完成,便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