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画真实孔子:至圣先师本是坦荡悠闲之人
失败的人生,完美的人格,经典的著作,典范的中国人思想和行为的标本,无疑这些都构成了孔子被不断神化的前提。《孔子》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高大威猛、智慧发达,生不逢时但却造就了万世师表的机缘,既是连连遭遇挫折的政治人物,又是一个永远活在当世的积极求索者(子不语怪力乱神;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不是宗教创始人式的人物,在他面前,学生拥有完整的人格独立和个体尊严,要切实表现出来很不容易。史诗电影总要要求一以贯之的核心精神,高潮迭起的结构,《孔子》剧本要多多打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虽然是至圣先师,但那是后来人的赞誉,他本人的性格倒是开朗有趣的。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指出,《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月,咏而归”。这样一种人生态度和精神面貌,也许才是影片最难表现和需要拍摄出来的。
改变孔子命运的七天
要不要让孔子上战场?要不要让他被战争裹挟或者阻挡住前进方向?这关系到整部电影的结构,尤其是孔子戏份的多少,但至少颜回、子贡、子路等人要占很多戏份。《孔子》与以上所列绝大多数史诗电影的主干都应不同,显然应该和《甘地传》、《辛德勒的名单》相近,但是人物却多之又多。为了市场,也为了更好的表现全面的先秦,我想战争戏是要占到一定比例的,何况子贡曾经出使齐国、吴国等,那么加上“武圣”孙子的戏份便很正常,如何加入吴越争霸的内容考验编剧。此外,孔子人生中有一个大件事,就是“陈蔡之厄”,这件事与“子见老子”、“杏林之学”都是孔子最紧要的关头,就好像《红楼梦》第四回。其中列国的外交、军事和朝令夕改的特点,都给编剧很大空间,最后之解围又是子贡见楚王,军事恐吓才解了这一围。这段历史,在《庄子》、《孟子》、《荀子》、《史记》等重要著作中被反复书写,孔子、子路、子贡、颜回等人都直面终极追求、追问。
陈蔡之厄,就好像出埃及记、耶稣受难、舍身伺虎等故事,此中不但关乎孔子及众门徒性命,而且更是弟子求索进步的良机,是儒家前途的重要时间点(孔门十哲全部追随孔子,夸张一点说这也许是儒家学派最终形成的契机。此前,孔子在任代理宰相时诛杀少正卯,《慎子·大道》中提供了孔子的解释说此人说话滔滔不绝令人神迷,据说少正卯曾经使得孔子弟子三盈三虚,是孔子重要的学术敌人和政治对手。),从本质上讲这也是中国文化最脆弱的时刻,此后只有秦始皇焚书坑儒与之比拟。《荀子·宥坐篇第二十八 》 有如下记载:
孔子南适楚,厄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弟子皆有饥色。子路进而问之曰:“由闻之: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累德积义怀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隐也?”孔子曰:“由不识,吾语女。女以知者为必用邪?王子比干不见剖心乎!女以忠者为必用邪?关龙逢不见刑乎!女以谏者为必用邪?吴子胥不磔姑苏东门外乎!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材也;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由是观之,不遇世者众矣,何独丘也哉!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夫贤不肖者,材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孔子曰:“由!居!吾语女。昔晋公子重耳霸心生于曹,越王句践霸心生于会稽,齐桓公小白霸心生于莒。故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女庸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