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始于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又一次狂飙突进的革命,中国除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建设的成就,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模式和社会角色的选择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80后”,特别是77-83年出生的这个人群,在这场社会变革中,其际遇人生的变化,无一不打上深刻的时代烙印,并书写着时代的新规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也是一个“80后”。她承接着开放后涌入各种新鲜思想,并用她还不太成熟的“全球化”行为去思考,去选择,去改变规则。与80后的这群中国人一样,中国在2010,在“而立”之年迎来了一次新的人生定位。
与其父辈不同,77-83年的“80后”,他们没有理想道德过多的束缚;与“90后”相比,“80后”似也不愿将人生定位在“一切围绕经济”的现实目标框架之下,他们还有理想、激情,甚或拯救世界的梦想。在没有束缚的众多自由选择和现实的门槛面前,他们也遭遇了迷茫。巧合的是,中国的改革也没有定规,总设计师高瞻远瞩地提出“摸着石头过河”和“白猫黑猫”二论,何尝不是对现实智慧而无奈的选择。于是,“80后”们开始尝试,并以“44944”(试试就试试)作为人生行动的准则。
1980年出生的大可,民营大可乐剧社的创始人之一,在2009年的北京举办了约200场话剧表演,赔了约100万。本来想在“而立之年”歇歇,直到他遇见舒阳。舒阳,原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体制内人员,现在是个成功“北漂”商人,她对新表演形式一直充满着探索的动力。于是从09年年底时朋友间的闲聊,今年5月剧本的定稿,到9月的正式公演,《44944》这部充满探索精神和舞台创新的话剧开始公演。
剧情其实不复杂。在首映式上导演、编剧和演员与观众互动的环节,一位现场观众激动地表示,故事其实说得就是他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已经成年了的两位初中同学分别15年后再次不得不相见,因为张伟开的酒吧在成功的地产商人高云杰要拆迁的地区里面。在同所中学的大伟、杰子,以及从小暗恋大伟的冯雪和冯雪的闺蜜校花方美婷,在学校里,认识了从青岛转学来的王大梁。从不熟悉到捉弄,又从互相挑衅到误解,他们互相了解,建立了友谊,在啤酒和青春热血的感召和影响下,他们结拜,并开始了共同度过的初中时光。
懵懂的情绪,对性的无知和好奇,以及对自我表现般的恋爱,让他们的日子过得充实又充满乐趣。冯雪暗恋着大伟,大伟和杰子喜欢方美婷,并跟学校里的小流氓“一只耳”结下仇恨。其实那时候他们也不懂爱情,只是要面子。冲动的年纪做冲动的事情,就在大家快要毕业的时候,一次在游戏厅和流氓“一只耳”的冲突,而这一次大梁被流氓失手刺死,未援手的杰子也被大家深深误解。在悲痛中,大家奔向了各自的目标。
又过了15年,当大伟和杰子相遇的时候,回忆起他们的过往,青春、友情、爱情,青涩、血性、纯真,而这些已经随时光远离,留下两个成年人唏嘘感慨和找回友情青春般的动情。
生活化的剧情、充满张力的舞台表演和创新的多媒体舞台设计,首映式上很多观众唏嘘不已。不仅来源于演员表演的感动,更是年少青春的回忆在舞台上展现的触动。在这场触动中,对生活的检讨、对纯真友情的怀念、对勇于尝试未来的激情点燃了观众眼中的热情。正如舒阳所说,少年时代的友情是没有条件的,我们在年少时尝试,友情亲情是最直接的支持。而打破成年人交往的“壳子”是非常非常难的。《44944》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软化剂,它将我们多年社会上摸爬滚打在心灵上累积的灰尘,用最温柔的方式慢慢拭去,坦诚相待,透明人生。而大可,用他一向深刻的言辞揭示:2010,八零而立,不是为了回忆,只是为了对抗遗忘。拾起被遗忘的不加掩饰的青春友情,去尝试命运给人生新的挑战。
剧照
以下根据访谈记录整理(CDW是中国日报网,S为舒阳,D为大可):
关于创作缘起和剧情
CDW:谈谈剧本剧情吧。 S:《44944》的编剧小潘,很不巧的是,他是一个85后,但对那个时代的背景我们觉得把握得很好。
D:我们从2009年底到今年5月份之前一直在调整故事。我是80年出生的,今年三十了。其实创作初衷就是来源于一句话,“2010,八零而立,不是为了回忆,只是为了对抗遗忘”。我们就想出一部戏来纪念自己曾经的青春时光,是一个向过去告别的作品。其实我们对80后的定义不是泛指的80后,我们的定义是77年到83年之间,它不包括85后或77前的。
最初的设想很单纯,后来我们在聊这个策划和大纲的时候,突然发现,其实中国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对世界也是一个八零后,我们整个儿就是八零后。为什么我们这些八零后有这些特征在这儿,因为我们处在中国这个八零后的变革之中。我们在底下聊天时说美国有二百年的历史,因为它的历史是可考的。比如一个美国的法官,他可能发现一百年前的祖先也有做法官的,包括那时的职场是什么样的都是可考的。中国八零后的出现,是处在这样一种社会变革中,各种新的东西进来,旧的东西被抛掉,导致我们的人生成长环境没有什么可考的,我们没有别人的经验经历,没有前辈祖先可以去考证。
我们升学的时候,一下子有那么一大堆东西可以选,就有些无所适从。我们可以选择什么酒店管理啊、国际贸易啊,一系列非常好听的名字。我们向父母老师请教,说你看我学这个怎么样啊,老师家长给你出招。但其实你不明白你不了解的事他们也不了解,因为他们也是第一次听,所以学酒店管理的现在端盘子去了。这里说的其实就是一小步,但每一小步的累积到头你的人生就是一条新路。就是这样的触动,我们的剧名就是《44944》,就是“试试就试试”的意思。正是你不停的拿你自己的人生,拿你自己的事业,甚至是拿你自己的身体,拿你自己的生活去“试试就试试”,造就了我们这批“80后”的性格,那就是“试试就试试”。其实我们“80后”现在没什么不好的,我们试图通过这个剧来传递一种乐观的情绪,试试就试试,没有问题,这是我们“80后”得天独厚的东西,是我们经得住揉搓耐折磨的东西――试试就试试。
剧照
CDW:为什么剧情设计了王大梁被小流氓刺死了?我记得首映式上有观众问刺死人的小流氓“一只耳”最后会怎样了?
D:至于为什么王大梁被刺死,其实在我们那个年代,其实就有许多试试就死掉了的“80后的”孩子,其实在我初中时候就有好几起同学死掉的事件,这是一个象征。即便是包括扎死他的那个小流氓也是在“试试”。扎死他的那个小流氓,其实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恶意,没有黑社会,他也是试试就试试,就试着扎你一下看你会怎么样,但被扎的人就死了,就是这样,其实那会儿思想挺单纯。
在那个时代,因为我们之前的环境“不可考”,所以对外界的模仿性特别强。比如进来一个刘德华,全部女孩子都崩溃。进了一部现在看来可能非常粗糙的《古惑仔》,可能一下子犯罪率就骤升了。为什么?其实这些在来源地方面,他们都是非常规范的东西,从外面进来的一个非常规范的东西就是能把我们没有规范的精神意识给冲溃。试试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CDW:这个剧本是以这些孩子们之间的友情为主线的。从外地来北京的王大梁,他经过了被误解、被提防,到融入小集体并结拜,到后来因为意外死亡,导致了其他小伙伴之间的误解和决裂。15年后谜底揭开,伙伴们又重新捡回了友情。您觉得这种描述跟“80后”的“试试就试试”这种尝试性的生活态度有什么关联呢?
S:我谈谈作为一个外地人融入北京的感觉吧。我是外地来京的“北漂”,但我身边最好的朋友反而是北京本地人,包括大可,很奇怪。我当时在电台上班的。我觉得北京人的包容性比较强,而外地人之间会有排挤、竞争,但北京人之间没有这个,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这儿的,他能包容你接受你。
我每次看这个剧感受都不一样。第一次看的时候我是有回忆,昨天再看我就在想我的朋友,十五年后能联系上的能有几个?包括大可,我们有几年好像是失去了联系,但是我们还能那么近走到一起。还有一点在我和北京人的交往,我发现北京人是没有壳子的,他们不是“装在套子里的人”,他们非常的真诚,非常善良,非常冲动,但是真的是非常的真实。所以说真的想融入这个社会,你必须有个结伴,大家有难同当,有福同享。
CDW:那大可您觉得这个友情的主线条怎么和这个“试试就试试”串联到一块了呢?
D:其实他们的结拜也是出于试试就试试。结拜是有冲动,但因为结拜就把他们这些生活背景和思想都不同的人就黏在一起了。那种连在一起的东西足以影响他们一生,包括大梁的死,包括他们分开,包括他们在三十岁再回来,再联合在一起。那一次的试试就试试足以影响他们的人生。
其实试试就试试是一个时间点的冲动,但足以影响我们人生这一长线。我相信他们到八十岁的时候他们还会想起大梁,还会想起当时结拜的场面,肯定会有烙印。为什么说当时那伙人很单纯?因为六七十年达的人们他们有自己的神,共产党毛主席,而九零后他们自己就是自己的神。恰恰是八十年代的人,他们的信仰缺失了。前面的结束了,文革结束了,毛主席去世了,后面的没有跟着来。他们是很单纯的,譬如泡泡糖,你只有“大大牌”,没有别的选择,感情上也是很单纯的。
当我们这群“80后”的生人进入社会,必须用很长时间去适应社会。你跟社会上的人打交道,他们是有“壳子”的,那么自己就不能再那么单纯。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去更正,迫使自己明白这个世界是五光十色的。你要去更正你的爱情观了,你无法说它对不对。试试就试试是一种乐观的人生观,我需要保持自己,守住婚姻,不能说对不对,它就是一个观念。问:是不是从某种程度上,剧本传递了一种无奈的情绪?
D:没有!其实我们在探讨这个本子的时候,我们是很快乐的。……至少我们试试都试试了,我们没有什么都没干,我们没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