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拍好电视剧,别只看颜值(文化讲坛·国剧如何出精品)
海量作品、少量精品,一直是国产电视剧为人诟病的“老大难”。雷同的题材、雷人的剧情,让被美剧、韩剧“养刁了胃口”的国内观众吐槽连连。
作为中国电视剧事业的第一批拓荒人,导演郑晓龙经历了国内电视剧的兴起发展,也创作了不少现象级电视剧。他策划的《渴望》带动了中国通俗生活剧的遍地开花;策划的《编辑部的故事》开创了国内情景喜剧的先河;执导的《甄嬛传》赋予了清宫剧不同的内涵。如今,由他执导的《芈月传》正在热播。近日,郑晓龙做客人民日报、人民网《文化讲坛》,聊聊他眼中的国产电视剧精品标准和创作现状。
——编 者
关照现实,带着批判现实主义的眼光,是我一直遵循的创作原则
由我执导的电视剧《芈月传》正在播出,这部剧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政治家秦宣太后芈八子的传奇一生。很多人都问我,在《甄嬛传》获得收视、口碑双丰收后,为什么又选择历史剧?其实,两部电视剧从题材、内容、人物性格到创作方式,都有很大不同。
我做《芈月传》的初衷,就是想展现出一个女人从儿女情长到家国情怀的成长过程。人们对历史人物有着多重解读,我希望塑造出主人公积极、热情的性格特质,更多突出人性美好、光辉的一面。我坚信,那些拥有正确价值观、积极励志的电视剧,也能最终赢得观众、获得市场。
创作电视剧是生产精神产品,应该有价值观方面的要求。通过讲好故事,让这种价值观在人物身上得以展现,并让观众接受。我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希望能在作品里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如今很多作品,描绘封建帝王的善良、正直甚至感情的专一,这些作品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我不反对讲述封建王朝中一些有价值的人物、故事,但是一定要把这个王朝的局限性写出来,这样才能让观众对历史有全面认识。
尽管我所执导的作品题材不尽相同,但都希望能始终葆有生活的温度和对社会的关注。《甄嬛传》展现了后宫女子的悲惨命运,《新编辑部的故事》则表现出对社会问题的理性思考。还有反思中国人海外真实生存状态的《北京人在纽约》,讲述夫妻50年风雨历程的《金婚》等。目前,我们的电视剧创作需要更多现实主义作品,而关照现实、带着批判现实主义的眼光,是我一直遵循的原则,也是我追寻和探索的方向。
影视是讲究创新的艺术,真正的精品会被时代筛选出来
《甄嬛传》的播映版权已经销售至美国、日本等国家,其中美版《甄嬛传》的剧情删减和翻译等问题,还曾引发一场争论。我认为这是作品走出去的必经阶段。很多人认为美版《甄嬛传》没有表现出原作的精髓,但既要做到让人一眼就能看清楚、还要准确传递出原意,这样的翻译其实并不容易。中国电视剧走出去,面临着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想进入西方主流社会,首先要让对方了解你,之后才谈得上是否喜欢。同时,还要把作品当作商品,而不是宣传品,这样才不会让人产生抵触情绪。归根结底,中国电视剧走出去还是要靠好作品。这就要塑造好人物形象,讲述共通的人性。
这些年来,我创作、执导了多部电视剧。摸爬滚打这么多年,对电视剧行业的转变感同身受。现在,电视剧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导致了过度娱乐化的现象,创作、制作向钱看,收视率成唯一标准。我始终认为,市场只是评价作品的标准之一,但绝不是唯一标准。现在一些热播偶像剧的题材主要集中在玄幻、古装、时尚都市等领域,凭借高颜值和高人气的演员阵容抢占荧屏。在我看来,影视剧还需要有对人性深刻的洞悉。
如今的影视圈,IP盛行(IP即知识产权,它的形式多样,网络小说、动漫形象、一首歌甚至一个概念,都有可能被投资者买下进行版权开发),很多人想通过IP开发一步登天,但往往最后并不成功。其实,好多热门IP的关注度都是炒作出来的,当一个作品的炒作部分远高于实际内容,就不会形成良性循环。所以,我并不太关注IP,也不会去追逐热门IP。如有可能,我还是希望能够做出一个新东西。毕竟,影视是一门讲究创新的艺术。
当下的电视剧市场,只靠几部拿得出手的作品,无法带动整个市场,也形不成气候。什么是好电视剧?它应该经得住时间的检验、经得起反复重播。咱们老在说,要做精品,那什么是精品?真正的精品,会历经大浪淘沙,最终被时代筛选出来。
有人文传统、体现丰富人性,我觉得这种作品会被时间留住。(王 珏 李亚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