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认定贫困生不能如此简单粗暴
昨天的武汉晚报报道,近日,华中农业大学的同学们发现,想被认定为贫困生、获得助学金,食堂消费水平成为助学金评定参考依据。学校发布了过去近半个月来校园卡食堂中餐、晚餐消费记录,餐费平均值在年级前10%的同学,将取消贫困生资格。据推算,想要获得参评国家励志奖学金或者助学金的学生,女生中晚餐的消费要低于6.2元,男生要低于7.2元,否则就会被取消已经认定的贫困生资格,相应的助学金也将被取消。
相信想出这个办法的老师出发点是好的,因为助学金就那么多,当然应该发给最有需要的同学。不能像之前曝光的广西马山县那样,把国家给的扶贫助贫款发给一些开着私家车、买了商品房,甚至还吃着财政款的人。但,这个“根据食堂消费水平判断谁贫困”的主意也实在是“很傻很天真”了一点,由不得同学们找媒体吐槽。敢问,如果是某个家境富裕的同学,不喜欢吃食堂,恰好在过去的十几天里常常出去吃馆子或者叫外卖,那么他的食堂消费当然很低,可能把他算作贫困生吗?又或者,有个热心的贫家子弟,顺手帮同学打个饭,刷了自己的卡,结果超标了,该怎么算?还有层出不穷的各种情况,学校怎么一一甄别?更何况,就算是真正的贫困生,攒钱吃顿好的,也是人之常情。在著名的描写贫困的小说《平凡的世界》里,路遥特别让他的主人公孙少平攒下“欧洲票”,在父亲进城时,买了食堂的白面馍,而且还上街割了若干熟肉佐餐。
不过,由这个简单粗暴的“食堂消费”认定法,倒是让我们想起了前不久的“演讲比惨”认定法。据中国青年报9月29日的报道,这个开学季,有很多大学生反映,他们的学校在评定助学金时,要求贫困生上台演讲“比穷”,然后再由班级或同系同学进行票选,学校会根据得票高低来划定贫困生等级,进而相应匹配助学金。文中提到,好多真正的贫困生因为惧怕上台演讲,而放弃了申请助学金的机会;也有大学生在演讲后嚎啕大哭,认为被揭了伤疤,从此“低人一等”;此外,也有少数学生为当选贫困生拉票而引发矛盾。
这种做法,在2013年的开学季就曾经引发过一次讨论。那时,是沈阳的一所高校要求申请助学金的同学除了要上交贫困认定材料外,还要在同学面前将自己贫困的家境和盘托出。随后投票选举,得票最高的前5名才能获得资格。校方对此的解释是为了“公平公正公开”,似乎冠冕堂皇。但深究其居心,不难发现,其实这是一种精妙的矛盾转移。
本来,评定学生是否够格拿到助学金,是学校职责所在,但因为国家发放、社会资助的款项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这笔钱也就变得越来越炙手可热。同时,的确存在一些地方开具虚假的贫困证明,本着只要是钱不拿白不拿的无耻,满足一些家庭的贪欲,其中也不乏权力作祟的行为。这些私相授受的情况不仅仅见于助学金发放,还广泛存在于扶贫款、补偿款、慰问金的分配中。在这样“酱缸”的环境中,学校想出这样以牺牲隐私、伤害自尊来“比惨”的方式,无非是规避审查责任,把矛盾从学校与同学,转移到同学之间。
的确,学校有学校的为难,但年轻人是我们的希望,也是宝贵的财富,让他们在校园中就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不信任,发现同学之间的机心并且没有准备地、赤裸裸地向朝夕相对的师长朋友自揭伤疤,真的有利于心智的成长吗?希望高校的老师们能想出更好的法子,在没想出之前,与其比穷、比吃的少,还不如加大对于“福利讹诈”的事后惩罚力度。J173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