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社会百态
工业大道历阵痛打造活力港
2015-09-20 05:32:00
 

  原标题:工业大道历阵痛打造活力港

从高空自北向南俯瞰夜幕下的工业大道。

  昔日五千米大道厂厂有“全国第一” 如今利用旧厂房因地制宜发展创意产业

  统筹/广州日报记者廖靖文

  文/广州日报记者申卉、曾卫康、廖靖文、王鹤、陈翔

  图/广州日报记者苏俊杰

  一条大道,以工业为名,长仅五千米,却撑起广州工业半边天,为广州工业史书写出辉煌篇章。高耸的大烟囱,成为无数家庭一家三代人回家的坐标。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产业结构和城市布局的调整,工业大道的老国企陆续经历了转制、搬迁的局面,有个别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企业甚至停产倒闭。现在工业大道上仍在运营的国企已为数不多,昔日机器轰鸣的厂区,如今变成了数个大型宜居小区。然而,工业大道作为几代人的集体回忆,却从未因为工厂的离开而消失。

  在沉寂了多年后,这条大道因广纸片区改造又再为市民所关注。“海珠西引擎、广佛活力港”的新定位让新的梦想升腾,历经昔日辉煌与腾笼换鸟的阵痛,工业大道正期待着未来的大发展。

  五千米大道

  见证一个个工业传奇

  广州第一条万吨巨轮、中国第一台离心机、世界上第一件钛制潜水服……这些里程碑都铭刻在工业大道上。万宝牌电冰箱、虎头牌电池、五羊自行车、双桥牌味精、双鱼牌乒乓球等全国知名的轻工业生活产品,同样出自这条大道。有人说,工业大道上几乎每个工厂都有属于自己的“全国第一”!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陆续有人在“河南”背靠珠江深水航道的一带开厂经营,如广州制钢厂、广东省营制纸厂以及多家小型橡胶手工作坊和中小型印刷厂。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包括广州造纸厂、广州通用机器厂(广州重型机器厂前身)、广州造船厂等30多家大、中型工业企业陆续在此扎根,形成规模宏大的工业区。贯穿这个片区的主干道也被命名为“工业大道”,这个不过5.5公里长的片区,在很长一段岁月中撑起了广州工业的半边天。

  斗转星移,工业大道的功能定位随着城市发展而变化。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工业大道的老国企陆续经历了转制、搬迁的局面,有个别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企业甚至停产倒闭。新世纪后,工业大道上的老国企陆续或改造或搬出市中心。橡胶集团橡胶一厂、十一厂等企业搬迁花都区,广重企业集团搬迁到番禺钟村基地,广纸集团到南沙发展……

  工业大道的变迁,就是广州工业发展的浓缩体现。

  高耸的烟囱

  三代人回家的坐标

  工业大道上的工厂逐渐走进历史,然而,工业大道作为广州人的集体回忆,却从未因工厂的离开而消逝。

  “从小到大,广重门前那座60米高的大烟囱就是我回家的方向。”方先生是广重的子弟,他清楚地记得,20多年前,他自豪地向中大的同学介绍,他家就在新港路西边大烟囱高耸的地方。“工业大道很好辨认,外地人都知道,只要一看到烟囱林立就知道找对地方了。”

  在老工业大道人眼里,烟囱是工业发达的标志。然而,他们也对此有着复杂的感情。

  老工人郭叔毫不客气地说,年轻的时候只知道拼命干活,后来慢慢发现,工业区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健康。北风一刮,第十一橡胶厂的刺鼻黄烟扑面而来,南风一吹,锌片厂的黑烟碰到脸上就能摸到一层污渍。“前几年,我专门写过文章,呼吁有关部门‘绑住两条黑龙’。现在,这里再也不会看见‘黑龙’了。”

  见不到“黑龙”,老工人心中难免失落。几年前,当广重的大烟囱悄悄拆掉后,很多老工人忍不住掉眼泪。“搬迁工厂不像搬家,挪个地方就完事,每一台机械都必须重新打地基,重新安装调试。”70多岁的张叔向记者讲述了工厂搬迁的历程,其中广重集团花了十年才搬完。

  庆幸的是,经历转制、外迁等阵痛之后的广重,在番禺钟村的生产基地依托新平台实现新一轮发展。这也是很多老工业企业的必经之路。

  变身活力港

  老厂区也有大未来

  昔日机器轰鸣的工业大道,如今变成了楼盘为主的居住新区。随着近年老广重片区商业的冒起,工业大道的商贸发展令沿线数十万居民看到了光明的前景。广纸片区被海珠区视为今后经济发展的“西引擎”,与东部的琶洲遥相辉映。

  根据规划,广纸片区面积2.45万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0.2万人,定位为“海珠西引擎,广佛活力港”,将被打造成广州产业集聚区、广佛滨水休闲生活港湾、珠三角西岸配套服务组团之一。

  如何在工业老厂区中打造出“海珠西引擎、广佛活力港”,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期待。在不少人看来,与其将老而弥坚的历史厂房铲平进行重建,不如因地制宜发展创意产业。目前工业大道上,除了广纸片区的“工业遗产”外,昌岗路口两侧还留存着一些苏式厂房。利用这些苏式厂房发展创意产业,成为颇受关注的方向。

  致公党海珠区总支部在今年5月的建议中呼吁,海珠区应该紧抓新一轮的广纸片区规划深化与控规修编契机,打造成继琶洲之后又一总部经济发展亮点,同时争取部分优质“退二”企业留在海珠设立总部,扎根海珠西部总部经济圈。

  在工业大道再造一个高端总部经济集聚区,多重发展机遇重叠之下,前景让人期待。

  39号

  工业大道北

  39号

  广州人民化工厂

  现状:改建成停车场

  威水史:华南生产无机硅化合物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化工企业

  广州人民化工厂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是以生产无机硅化合物产品为主的国有中型化工企业,也是中国华南地区生产无机硅化合物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化工企业。

  48号

  工业大道北

  48号

  广州明兴制药厂

  现状:仍在生产

  威水史:最早生产西药的制造企业之一

  “明兴清开灵”——这个大多广州人都能叫得出名字的感冒药正是产自这里。工厂前身是顺德人陈伯清、梁培基先后于1900年、1906年创立的利济轩药厂和梁培基药厂,也是当时国内最早生产西药的制造企业之一,后自1956年起用明兴制药厂之名。2005年更名为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有限公司。

  革新路

  工业大道北

  革新路

  广州造船厂

  现状:搬迁后将成片改造

  威水史:华南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建造厂

  1953年,广州造船厂成立,后发展成为我国华南地区最大的、具有综合造修能力的现代化造船企业。

  313号

  工业大道中

  313号

  东方红印刷厂

  现状:改为创意园

  威水史:全国第一张即开型福利奖券印刷厂,印刷界“黄埔军校”

  东方红印刷厂组建于1968年,1985年,引进30多台当时最先进的海德堡印刷机。鼎盛时期员工多达1600名,成为中南五省最“威水”的印刷公司。

  2号

  工业大道北乐善大街

  2号

  广州软管厂

  现状: 改造成创意园

  威水史:上世纪80年代,第一军医大学和广州洁银日用化工厂研制出广东省第一支药物牙膏,也是中国最早的药物牙膏之一

  28号

  工业大道中南石路

  28号

  广州自行车厂

  威水史:全国五大自行车生产厂

  广州自行车厂成立于1960年,是全国五大自行车生产厂家之一。1960年广州自行车厂建成投产时,生产能力是1万辆,1966年已达到12万辆,1970年突破30万辆,1979年又跃增到65万辆,到1982年已达120.3万辆。其产品五羊牌自行车荣获国家银质奖。

  插竹岗

  工业大道南

  插竹岗

  广州乒乓球厂

  现状: 被收购

  成立于1960年,1974年为中国首先研制成三星双鱼牌硬质乒乓球,1979年被国际乒联批准为国际比赛正是用球。

  工业大道中

  广州重型机器厂

  现状: 已搬迁,旧址被住宅小区取代

  威水史:1954年,广州通用机器厂(广重前身)试制成功全国第一台离心机,后来又成功制造出第一颗上天卫星的零配件,并于上世纪80年代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件钛制潜水服。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广州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