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社会百态
三名“85后”成为共同第一作者
2015-08-23 14:32:00
 

  原标题:三名“85后”成为共同第一作者

今天上午,施一公教授向媒体介绍了其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苑洁 摄

  本报讯 剪接体曾被认为是细胞内最后一个等待被解析的超大复合体。21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组在《科学》周刊同时在线发表的两篇研究长文,在世界上首次捕获了真核细胞剪接体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空间三维结构,阐述了剪接体对前体信使RNA执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机理。该成果的完成不仅初步解答了基础生命科学领域长期以来一直备受关注的核心问题,也为进一步揭示与剪接体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今天上午,施一公对媒体发布了其研究成果。

  这两天,施一公一直很兴奋,他还是第一次因为自己的某项科研成果如此兴奋。其实就在两个多月前,施一公刚刚经历过同样的兴奋,那是这项研究的最后冲刺阶段,他带领着三个学生每天“玩命写论文”。“我第一次写文章写到晚上睡不着。”施一公说。

  跟着施一公一起“玩命写论文”的还有3位学生,就是这两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闫创业博士,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杭婧、万蕊雪。3人中,年龄最大的闫创业今年30岁,而杭婧和万蕊雪则分别是26岁和25岁。正是这3位“85后”的年轻人,在施一公这位“65后”老师的带领下,实现了生命科学基础原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三位学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主要的作用就是领导团队讨论问题,学生有时候开玩笑说我就是个打酱油的。”施一公谦虚地表示。

  据了解,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基因表达是所有细胞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生命活动。在所有真核细胞中,基因表达分为三步进行,分别由RNA聚合酶、剪接体和核糖体执行。其中,RNA聚合酶的结构解析获得200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核糖体的结构解析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剪接体结构解析的难度被普遍认为高于RNA聚合酶和核糖体。著名癌症生物学家、美国杜克大学药理学院讲席教授王小凡表示,他个人相信,施一公取得的这项成就将得到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认真考虑。牛伟坤 J191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北京晚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