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社会百态
《方大曾:消失與重現》:十五余載尋一人,三十萬字塑榜樣
2015-08-23 10:34:00
 

  原标题:《方大曾:消失與重現》:十五余載尋一人,三十萬字塑榜樣

  “方大曾的外甥在看了這本書後,給我寫了一篇文章叫《舅舅回家》。他説,謝謝你這麼多年的努力,把舅舅的靈魂碎片一點一點從戰地上撿回來了。”21日,中央電視臺紀錄片導演馮雪松攜書《方大曾:消失與重現》造訪2015年上海書展,講述了這本書十五余載的創作點滴。

  “七七事變”報道第一人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一聲槍響劃破夜空。家住北平的方大曾第一時間趕到宛平、長辛店一帶,最先報道了這次事變。其中的《盧溝橋抗戰記》被《世界知識》雜志發表後,更被中外媒體廣泛採用,成為世界詳細了解中國抗戰發端的第一手消息。

  因此,筆名“小方”的方大曾被公認為是中國抗戰“第一照”的作者和七七事變報道第一人。北平淪陷後,方大曾被上海《大公報》聘為戰地特派員。此間他多次孤身一人前往戰場前線,拍攝大量正面戰場的珍貴照片,傳遞出大量有價值的獨家新聞報道。1937年9月18日,方大曾從河北蠡縣發出《平漢線北段的變化》一文後失蹤,年僅25歲。直至1999年底,時任中央電視臺紀錄片導演的馮雪松在歷史資料中發掘出方大曾的事跡。

  從紀錄片中走來的“小方”

  方大曾的這些事跡後來被馮雪松拍攝成為紀錄片《尋找方大曾》,並獲第十五屆全國電視文藝星光獎。“做完這個紀錄片以後,我覺得不太解渴,覺得還有很多的未知。”馮雪松的心裏始終放不下這個熱血青年“小方”。當年為了拍攝紀錄片,馮雪松曾輾轉找到方大曾的胞妹方澄敏,了解到她窮盡一生的期盼就是“找到哥哥”。而方大曾的母親並不相信兒子的失蹤,直到1969年去世,她至死都不肯搬離老宅。

  也是因為拍攝紀錄片,馮雪松先後兩次沿著方大曾通訊報道中提及的保定、石家莊、太原、大同、蠡縣的最後路線進行尋訪拍攝。路途愈長,他愈覺方大曾身後尚留許多未知的故事。“就像朝聖。我們試圖依照他的最後旅程,解讀抗戰初期一個人的命運和一個國家的遭遇。”

  “工作完成,責任沒有終點”

  紀錄片完成,馮雪松卻選擇了“再啟程”。工作之余,他繼續尋訪知情者、查找新線索,在15年的時間裏,用20萬字的工作筆記、40個小時的素材資料,從碎片似的信息中拼接出一個鮮活的方大曾,著成《方大曾:消失與重現》一書。

  他一邊繼續在圖書館、資料室的地方志中搜尋信息,一邊重走當年方大曾的新聞路,結合方大曾當時的戰地報道,到當地氣象臺中了解當時當日的天氣狀況,以最大限度地親身感受方大曾當時的處境。

  “有五年的時間我在澳門工作,我仍把方大曾的資料帶在身邊,到澳門、香港的圖書館裏去查閱資料。”時間流逝,馮雪松幾乎自己都沒意識到將這件事情堅持了這麼久。到2013年他開始動筆寫書,馮雪松與“小方”結緣已近15年。

  “他充滿正能量。在國家危難的時候他從來沒想過要退怯,都是迎著戰場而去的,所以我覺得對今天的年輕人來説,他是可以作為一個鏡子來參照的。”在馮雪松看來,《方大曾:消失與重現》價值在于此。

  馮雪松相信,在略顯浮躁的這個時代,方大曾的故事能“讓很多的年輕人冷靜冷靜。在80年前有這樣一個熱血青年,他就是我們今天年輕人的榜樣”。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