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社会百态
中山图书馆 续千年文脉
2015-07-19 05:39:00
 

  原标题:中山图书馆 续千年文脉

中山图书馆正门前屹立的孙中山先生塑像。

中山图书馆八角楼内部。

  近代第一座公共图书馆 民族固有样式与西方先进技术结合的代表建筑

  走读广州老建筑

  在广州市中心的文德路上,有一座庭院特别引人注目——一池碧水后面是一座红墙绿瓦古朴雅致的建筑,两侧绿荫环绕,隔绝了庭院外的闹市尘嚣。这里现在是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少儿部的所在,而在80多年前,它是由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捐款兴建的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由20世纪我国建筑大师林克明设计,是广州近代第一座专设的公共图书馆,被视为民族固有样式与西方先进技术结合的代表建筑。这里还是广州自古文脉的所在,曾筑有最高学府、最早官办图书馆,番山遗址列明清羊城八景,完好保存至今的翰墨池相传为千年古迹。

  文/广州日报记者廖靖文 图/广州日报记者邱伟荣

  巧妙设计楼中有楼 八角楼位于主建筑中央

  红色的墙面,绿色的琉璃瓦,从外面来看,中山图书馆少儿部为一座两层高的传统仿宫殿式建筑,以中国式的白色栏杆构成正方形的台阶,有着典型的民族形式。如果只是这样,那恐怕难以成为经典,换个角度再仔细一看,就会发现大楼中央还有一座高高耸起的八角亭式大屋顶,四角各有对称的亭子式屋顶,设计巧妙,内有乾坤。

  这座被主楼包围着的八角楼与主体建筑通过回廊相连,又自成一格,有两层屋顶,屋檐下厚重的斗拱层叠着,高高翘起的檐角下还挂着一个个小钟,富含古韵。

  不光是外观上古朴庄重又深藏巧思,其功能设计更令人赞叹,八角楼八面都有宽大的窗户,记者多年前到访八角楼时,楼内并未启用空调,盛夏时节仍然有风穿堂而过,身处其中丝毫不感觉炎热。

  建筑系学生小马也有同感,他中学时第一次走进这里的时候,感叹“太巧妙有心思了”,而后对建筑产生了浓厚兴趣。

  继承传统又从现代建筑实用观出发

  1927年,广州市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决定筹建市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市政府成立了筹备委员会,最后由筹委会选定广府学宫后面的一块地为馆址。

  其时,加入广州工务局不久的年轻设计师林克明承担了设计的任务。林克明先生的儿子林沛克告诉记者,中山图书馆是父亲在广州设计的第一座大型公共建筑,父亲决心要出色完成设计。

  林克明在设计之初,已经考虑到选址是番山遗址,广州千年文脉所在,留存了翰墨池等遗迹,加上与中山纪念堂设计构思相辅,因此决定外观上采用民族固有形式,与翰墨池及周边环境相得益彰。林克明晚年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当时工务局局长程天固对中山图书馆的设计构思为中国民族风格很满意,拍板敲定了这个方案。

  与此同时,林克明很清楚自己所设计的不是古人藏书楼的复制品,而是大型的现代图书馆,内在的用材和结构都是采用西方先进的技术,包括框架结构、钢筋水泥。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保持民族固有形式的建筑风格,是广州民国建筑中的一大潮流。

  林克明的学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陆元鼎告诉记者,林克明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不为传统所束缚,从现代的建筑实用观出发,对传统的形式做出大胆的改革。林克明留学法国时的老师Agasche是摩登建筑先驱。其倡导的摩登建筑理念,就是用最简洁的形式、最经济的造价去建造房子。林克明深受他的影响,特别注重建筑的功能和实用性,强调建筑“以人为主、对人关怀”的出发点。前面提到的图书馆内通风透气,就是强调实用和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

  中山图书馆简史

  1929年12月,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动工,1933年10月建成。从落成至今的80多年间,除日军侵占广州期间,这里一直是广州市、广东省最重要的公共图书馆。1986年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迁到文明路新馆后,改作孙中山文献馆。2013年改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少儿部。

  古建筑活化的典范

  “近年我每次到中山图书馆,都看到很多小孩子来看书借书,感觉太好了,放眼全国,中山图书馆都是古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典范,能够做到这样的很少。”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邓其生是林克明的另一位学生。在他看来,中山图书馆除了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活化利用十分值得称道。建成80年来,一直延续着服务大众的公共建筑特性。尤其是从原来的古文献部改为少儿部后,老建筑的人气更旺,在保留老建筑内部结构的原则上,充分利用原来的空间再布局,根据少儿的需要提供了更多的活动空间,邓其生对此非常赞赏。

  “将古老的建筑赋予崭新活力”,也成为了办馆特色之一印在中图少儿部的官方资料上。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些第一次陪伴子女到这里来的家长,自己就被老建筑所吸引,掏出手机对着楼梯、梁柱拍照。方先生夫妇都是新广州人,带着4岁的女儿第一次到图书馆来,“之前路过文德路都被这座老建筑吸引了,但从来没有进来过,进来发现建筑立面更漂亮,这个八角楼太别致了”。图书馆也会定期举办介绍自身历史和建筑特点的讲座沙龙,开展周六故事会、阅读会、亲子讲座、少儿展览等公益活动。

  邓其生说,老建筑的保护和活动利用是相辅相成的。既要保护好又要利用好,如果只是保护而缺少利用,老建筑就没法焕发新活力和发挥其作为公共建筑的价值。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小微

来源 | 广州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