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社会百态
【记者观察】互联网+三农:山东玉米数字化育种成功破题
2015-07-05 19:51:00
 

  原标题:【记者观察】互联网+三农:山东玉米数字化育种成功破题

  齐鲁网7月5日讯(山东台记者 张瑞义 刘欢 陈洋)山东农业在与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如何加大技术推广、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力度,从而推动现代化农业加快发展?请看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山东新闻联播》记者的调查。

  这是山东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玉米分子育种技术日前从这里成功下地,山东农作物数字化育种就此破题。

  山东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测序中心主任步迅介绍,用分子的技术,在实验室里面解决大规模筛选的过程。原来需要几万份这样一个组合的话,可以压缩到几千份甚至几百份。

  与常规技术相比,数字化育种时间减少2到3年,成本降低30-50%。品种选育由盲目转向目标设计,数量转向质量,成效大幅提升。

  步迅称,从数字化概念来讲,把这个传统育种完全是一种颠覆性的作用。然而,产业的颠覆却并没有改变运行经费的捉襟见肘。

  国家玉米产业体系育种岗位科学家郭庆法表示,自己运转难度比较大,需要政府给予支持,设立基金或者是补贴,最好有政策也行。

  不仅如此,专家呼吁,要尽快进行分子育种顶层设计,形成链式体系,带动点、线、面三线突破,在山东农业大学,由我国第一个省级农业数字化平台主导的渤海粮仓已实现网上种地。200多个物联网信息采集点,可实时将东营德州等地每块农田的苗情墒情肥料养分等数据传到泰安的数据中心,或农民手机上,并可自动生成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的预报预警。

  山东农业大学智慧农业实验室主任柳平增以这个东营黄河口镇的小麦长势情况为例,农民一上网或者通过手机一点击,找到他的地块就可以看到小麦的成熟情况,连农民本人都不需要到地里来观看长势。

  然而当这一平台扩展应用领域时,数据采集却成了难题。

  山东农业大学农业大数据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宋长青说,这些数据都放在各行各业部门手里,往往把它锁到保险柜里、放到抽屉桌里,不能够实现整个数据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

  农业生产牵涉到的气象、种养殖、国土、水利等数据难以计数,这些数据资产缺乏登记管理开放开发交易等标准制度,行业的信息割据和部门的信息孤岛,就此放缓了互联网+农业的步伐。

  山东省委党校社会管理部教授 戚汝庆认为,数据为王是互联网的基本特征,“互联网+”必须基于开放的数据、开放的接口和开放的平台,它是一种“生态协同式”的产业创新,没有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互联网+将寸步难行。

  专家建议,互联网+农业科技一方面要制定技术突破路线图,配套扶持政策,重点攻坚分子化育种,数字化作业等尖端技术,打造产业转调引擎;同时整合全省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平台,建立开放的信息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控制、精准管理等农业全产业链数据库,以此推动农业的千年之变。

  (来源:齐鲁网)


编辑:小微

来源 | 齐鲁网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