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环球瞭望
为什么要把企业“请”进学校
2015-12-03 03:37:00
 原标题:为什么要把企业“请”进学校

  ■第二看台

  文·本报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许学建

  日前,科技日报记者随同无锡地区的几位企业家来到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园内,投资1.53亿元、占地约100亩、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的苏州现代服务业产教园、苏州经院大学科技园(简称“二园”)已正式投入使用。一所高职院校缘何斥巨资建设“二园”?通过“二园”这一载体,学校希望达到什么目的?为此,记者对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杨军,进行了一次深度采访。

  “校中厂”让学校与企业真正融合

  记者:在职业教育发达的苏州乃至江苏地区,在校内建设产教园、科技园的举措并不多见,学校是如何考虑的?

  杨军:苏州现代服务业产教园、苏州经院大学科技园是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的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产教园区,集人才培养、创业孵化、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

  之所以花巨资建设“二园”,学校是出于对现状的考虑。当下,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毕业生不能“零距离”就业,一定程度造成了招生难、就业难的状况。而要破解这一难题,校企合作是关键所在。反观现在国内的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是不争的事实,企业的“经济性”与学校的“社会性”存在先天矛盾。要让企业与学校建立起紧密合作,就得让企业先尝到“甜头”。

  “二园”被分为教学区、产业区、技术服务区、大学生创业区4个功能区,其中,2万平方米的产业区面向现代服务业,引入电子商务、创意产业等与学校专业相关的企业。在“二园”里,学校还将为进驻骨干企业提供4000平方米场所,建成物流仓储示范中心,每个入驻企业将吸收一定数量的学生顶岗实习并双向选择就业,“校中厂”模式让学校与企业真正融合在了一起。

  “家门口”的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

  记者:引企入校的确对校企合作有推动作用,但现在,由政府投资建设的产业园很多,给予的政府补助也很丰厚,与其相比,“二园”的竞争优势在哪?

  杨军:除了房屋使用费便宜外,企业落户“二园”,最大的好处是背靠一个人才储备库,解决了企业人手紧张问题。比如,电子商务在用人方面有很强的季节性,遇上“双十一”“双十二”活动,用人的需求会比平时多三到五倍,公司不可能全年保留这么多的人才资源,这时,“家门口”的学校就成了公司稳定的人才储备库。

  而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人才的提前培养。现在很多院校都会组织学生进企业短期实习,企业不愿意花过多的精力去培养,害怕学生实习完就会离开。但我们建设了“二园”,学生可以在“非实习期”进入企业实训,对企业文化、工作流程等充分了解,而企业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进行选拔,重点留意有潜力的学生,等到“实习期”再着重培养。

  学校巨资建“二园”并非“赔本买卖”

  记者:学校斥巨资建起了“二园”,但获得的利益却很少,学校为何要做这“赔本的买卖”呢?

  杨军:建设“二园”不仅是学校服务社会、服务当地经济社会的一项措施,更是学校推动自身发展的重要行动。我们办产教园,不是让企业来为我们赚钱,而是借助这个合作载体,携手培养人才。我们在选择入驻企业的时候,一方面要看它的实力是否与学校专业相符合,另一方面,要与其签订人才培养协议,让企业承担部分的实践实训环节,将企业需求融入教育教学,拉近学生与企业的距离,进而推动人才培养的改革。

  企业进驻“二园”,必然会带来众多的企业员工,充实了学校的兼职教师队伍和“双师型”力量。与此同时,教师和教学也得到了提升和优化,一是优化教学体系,丰富教育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将教育重心由教“知识”向教“技能”转变;二是提升教师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在服务中赢得认可、声誉,塑造学校的良好形象。

  截至目前,“二园”内已有16家企业入驻产业区;36家工商注册企业入驻大学生创业区;江苏省丝绸工艺与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11个研发中心和14家合作共建单位入驻技术服务区。未来3年,“二园”将引进合作企业60家,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100项,孵化企业20家,每年提供实习实训岗位800人。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科技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