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人大代表忆侨往事:侨智侨力与扶贫的不期而遇
2016-03-09 11:09:00
 

  中新社北京3月9日电 题:人大代表忆侨往事:侨智侨力与扶贫的不期而遇

  中新社记者 郝爽 王子谦

  在马雪花的眼里,侨智侨力与扶贫早在几十年前已不期而遇。

  马雪花是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积石山县民族中学副校长。“这些年,县里的道路从土路变成了柏油路,县里的房屋从土坯房变成了楼房。”谈起家乡近年来的变迁,马雪花露出笑容。

  自1998年被确定为国务院侨办定点帮扶县,“积石山”这个名字漂洋过海,牵动着海外侨胞的心。18年间,亿元侨资侨物引入,一所所“侨爱小学”和侨捐乡镇卫生院服务着当地民众。

  “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们帮扶的脚步就一天不停止。”近年来,每当春节临近,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都会带领海外侨胞到积石山县看一看。

  几年前,几位侨领到积石山县助学,飞机转汽车,在风雪交加的山路颠簸5小时后,他们到达海拔3000米的目的地。“当把50多万元(人民币)的援建款送到‘侨爱小学’时,我们的心中充满温暖。”马雪花说。

  马雪花告诉记者,国务院侨办和海外侨胞的扶贫产业丰富全面,包括了人才扶贫、智力扶贫、产业扶贫和项目扶贫。从事教育工作的马雪花深深感动于海外侨胞对积石山县教育事业的重视与帮助。“过去因为贫困,学校条件艰苦。如今,‘侨爱小学’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汲取知识的营养。”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万宁市兴隆华侨旅游经济区侨务与外联办干部余永华也与马雪花有着同样的感受。在海南万宁的太阳河畔,中国最大的华侨农场兴隆华侨农场60年来先后安置了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万名归难侨。

  余永华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归难侨刚刚回国,兴隆华侨农场生活条件艰苦。经过全力帮助,归难侨逐渐适应了国内的生活,身心愉悦地投入生产建设中。”

  归难侨从工资收入低、生活条件差,到有了固定收入,生活步入正轨。余永华称,“改革开放以来,兴隆华侨农场将部分土地出租给归难侨,供他们发展生产;开设免费培训班,帮助他们提高农业技术。”

  兴隆华侨农场逐渐发展起“热带温泉”、“侨乡风情”、“兴隆咖啡”、“植物王国”等品牌旅游业。归难侨带回国的服饰、饮食、歌舞,构成了当地富有特色的侨乡旅游资源。余永华说,“兴隆就是一个‘小联合国’。”

  “兴隆华侨农场现已成为兴隆华侨旅游经济区,建成了热带花园、植物园、热带雨林游览区、南药园等景区。”余永华说,“归难侨又开辟了一条致富的新路。”(完)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