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各种风险挑战增加的形势下,天津市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应对下行压力,发展的质量效益显著提升。过去5年,天津市经济发展年均增速达12.4%,一直保持在全国前列,交出了一份令人欣喜的“成绩单”。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委代理书记、市长黄兴国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我们将认真落实好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相信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将会更快更稳!”
实体经济做“加法”,节能减排做“减法”,转型升级做“乘法”,防治污染做“除法”。“加减乘除”让天津市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黄兴国概括为“六个显著”: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结构显著优化、改革活力显著增强、区县经济显著壮大、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群众生活显著改善。
据统计,2015年天津市生产总值达到16538亿元,是2010年的1.8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67亿元,年均增长20.1%;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超过5万亿元,年均增长15.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4%,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尤为可喜的是,天津市始终不渝地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经济结构发生了实质性变化。黄兴国说:“最大的亮点就是服务业占全市经济比重超过工业,达到52%,已经形成‘三二一’产业格局。”制造业这一天津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了转型升级,目前总产值超过3万亿元,其中装备制造成为万亿级产业。此外还建成了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8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天津早在2010年就提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明确了“铺天盖地、顶天立地”的目标。黄兴国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的创新群体。“可以说,抓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就是抓经济发展的未来。2010年以来,我们通过政策聚焦、工作聚力、服务聚心、筑巢聚才、宣传聚势5个方面聚集发展力量,使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呈现出万马奔腾的生动局面。”目前,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7.2万家,其中小巨人企业3400家,总产值已占到全市工业的“半壁江山”。特别是去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提高天津市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是发展的主题。黄兴国历数天津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的新突破: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运行,175项制度创新全面展开;简政放权实施了“十个一”改革,行政效能显著提升;金融改革创新形成特色优势;调整重组了十大企业集团,国有经济活力、竞争力明显增强;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占全市经济比重达到46.7%;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高,在津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62家,国内500强企业达216家。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黄兴国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最公平的民生福祉。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了‘美丽天津·一号工程’。”近年来,天津大力推进清新空气、清水河道、清洁村庄、清洁社区和绿化美化“四清一绿”行动,源头上严防,过程上严管,工作上严查,后果上严惩,全市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多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民生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连续实施10个20项民心工程,每年政府财政支出的75%以上都用于民生领域,办成了一大批群众普遍受益的好事、实事,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用‘幸福指数’提升了天津的‘美丽指数’。”黄兴国告诉记者,天津市5年里新增就业240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2%;基本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险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建设保障性住房50.5万套,新增租房补贴家庭5万户,全面完成中心城区旧楼区综合提升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340万居民受益;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今年,我们新推出的20项民心工程,每项工作都要进一步提升标准、档次、水平,向高处、深处、精处、细处去用心、下功夫。”
“十三五”时期,是加快实现中央对天津定位、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黄兴国说:“天津正面临五大战略叠加的历史机遇。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牢牢把握新常态这个大逻辑,让新发展理念在天津落地生根,积极进取,苦干实干,确保实现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本报记者 陈建强)
点击查看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