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56岁老教师拄拐上课四十载 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天
2016-03-03 14:32:52
 

冯佃生正在给学生们绘声绘色的讲课。

  “冯老师,俺家里盖房子,今年交不上食堂的钱了,中午不吃饭了。”泗水县圣水峪镇八士庄的五年级女孩柏悦(化名)因交不起学校食堂的伙食钱,中午准备饿肚子。班主任冯佃生老师知道后,拿出钱给了女孩,看着她去买了饭。“家长把孩子送到了我这里,我就不能让孩子渴着、饿着。”冯佃生说。

  泗水县圣水峪镇东卸甲小学老教师冯佃生执教几十年,类似的场景在他教师生涯中经常上演。冯老师不仅是个教书先生,还是全校200多个孩子们的大家长,拄拐从教四十载,他不仅教书育人,更是与农村的留守儿童的生活紧密相连。他用坚强的意志和对学生的关爱送出1400多名山区孩子走上社会的各个岗位,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老园丁。

今年56岁的冯佃生正在办公室里认真备课。

  三岁残疾十六岁教书,从民办到公办,他要站着做个人民教师

  今年56岁的冯佃生,黝黑的皮肤,个头不高,一口朴实的乡土语言,讲起话来更像一位质朴的农民。

  “1971年,我在这所学校上小学,十六岁初中毕业后又回到了这里做了一名民办教师,在这个讲台上一站就是四十年。”三岁患小儿脊髓灰质炎导致残疾的冯佃生向记者回忆他的教师生涯。冯佃生告诉记者,自己虽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有着健康的双腿,但是在三尺讲台上,自己要站着做一名人民教师。

  1976年,泗水县圣水峪镇东卸甲小学民办教师调整,正值冯佃生初中毕业,他谢绝了父亲为他安排的工作,回到自己的母校。冯佃生告诉记者,小时候他看着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时心里很羡慕,所以当实现梦想的机会来临时,他还是选择了去做一名民办教师。

  “尽管当时教学环境很差,教室也破陋,一个月工资才十来块钱,但讲台下却始终有着一群渴望学习知识的孩子,这份工作总得有人去做。”冯佃生说。

  东卸甲村是辐射周边七八个村的一个学区,十里八村只有这一所小学。学生多,待遇低,当地几乎没有人愿意去做民办教师。可冯佃生却坚持了二十年,在1997年转成了公办教师。

  “我对这个小学有着割舍不掉的感情,这里有太多的留守儿童需要我。”冯佃生对记者说,在他转为公办教师以后,由于教学经验丰富,被抽调去圣水峪镇中心小学的科技班任教了三年。三年后,镇中心小学的校领导提出了较为优厚的条件,希望他能继续留下任教,可冯佃生却断然拒绝了。他说,东卸甲小学就像他的家,那些学生们就像他的孩子,孩子们还在家里等着他。

放学后,送完最后一批学生的冯佃生还要回到教学楼内再巡视一遍。

  他是全校学生的“冯老师”,更是留守儿童的家长

  “冯老师,俺买不起校服,交不上钱。”

  “冯老师,家里今年盖房子,俺没钱交食堂的饭钱了。”

  “冯老师,那个教室的玻璃碎了,我们不是故意的。”

  ……

  对需要帮助的孩子,冯佃生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给你,先拿着”。冯佃生告诉记者,这是他几十年来养成的口头禅。

  “其实每当遇上类似的事情,我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困难就交给冯老师,你们只管学习就行了。”冯佃生说。

  虽然冯佃生每年只带一个班,但在孩子们心中,这个拄着双拐的冯老师是没有班级界限的,他是大家的“冯老师”。学生不开心,他要开导;学生生病了,他会送去医院;学生打坏了玻璃桌椅,他就自己修补。每天下午他都会目送学生或上班车或被家长接走,然后再沿着通往村外的路上走上几里地,看看是否还有停留在回家路上的学生。

  “我带的班里一共39个学生,至少一半都是留守儿童,在教育和生活上就要付出更大的精力。”冯佃生说,而在农村,多数是留守儿童,布置完作业以后,爷爷奶奶也无法辅导,孩子们学习的劲头不足,同样在生活中,爷爷奶奶更代替不了爸爸妈妈的位置。


编辑:小微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热图推荐

来源 | 大众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