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湾里村的“生态经”
2016-03-01 04:47:28
 

  本报记者 刘启红

  对于上栗县赤山镇湾里村村民来说,3200亩林地就是全村人的“聚宝盆”,没人敢去搞破坏。村委会主任刘炳华说:“我们村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把生态作为村里的‘生命线’,要求村民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村里的青山绿水。”

  湾里村人为什么能够自觉地走上一条生态兴村的道路?原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大炼钢铁需要,村民把山上的大树基本砍光了,水土流失不说,村民自己要做家具什么的,得到100多里外的大安山区买木材。明明有山却不能“靠”山,村民们意识到,绝不能再这么胡砍乱砍了!从1964年起,该村就立下规矩,实行全面禁山和植树造林,没有村委会批条子,一棵树也不能伐;即使批了条子,必须“砍一棵树栽十棵树”。50多年来,这套规矩一直在延用。

  制度虽好,但仍有个别村民碰线犯规,咋办?村委会的做法是:罚!不过,他们罚得相当“艺术”。村干部李德萍介绍,当年每抓住一个偷伐林木的村民,就罚他出钱放一场电影,并借放电影加映一些保护生态的宣教片,既寓教于乐,又以儆效尤。而没收的林木,则被用来修补学校的课桌椅。

  80多岁的薛映辉是湾里村的“老秀才”。从上世纪80年代起,老人每年春天都会在村道上竖起禁牌,手书“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等宣传语,警示村民不要滥挖竹笋。从林业部门退休的黄正竹老人返乡后,主动申请到村里的林场做起了巡林员,到现在已有10多年了。在湾里村,像薛映辉、黄正竹这样的“五老”人员,已经成为保护生态的主力军。目前,湾里村绿化率达90%,正在积极申报省级生态示范村。

  在湾里村,“山上是银行,田间是粮仓”已经变成现实。前不久,村委会又出台了一项新规定,在招商过程中实行环境评估一票否决,坚决抵制污染企业进驻;村里无偿提供苗木,鼓励群众植树造林。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江西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