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海涛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工程,历经10年艰辛奋战,攻克了7项在国内外具有挑战性的技术难题,长江黄河终于实现了浪漫相会。
工程通水一年多后,记者又一次走近三千里长渠的“咽喉重地”——穿黄工程,探访丹江水如何顺利北送。
2月26日20:00左右,记者来到位于荥阳市王村镇的黄河南岸,无边夜色中,丹江水从遥远的南方跋涉而来,进入黄河之下几十米深的隧洞,奔向北岸出口。
离穿黄入口处不远的干渠岸边,穿黄管理处灯火通明,好像时刻监视着工程的哨兵。
走进管理处的“中枢神经”——中控室,大屏幕上滚动着工程的实时画面,多台电脑高速运转,两位值班人员紧张忙碌。
“这里24小时专人值守,从来没有节假日的概念。”值班人员杨卫告诉记者。
杨卫和同事要通宵值班,任务繁杂。穿黄管理处负责的工程区间,安置的摄像头就达七八十个,值班人员每两小时需通过电脑视频查看一遍。此外,还要监控记录流量、水位等情况。
“水位下降3厘米上涨5厘米,都需及时汇报。”杨卫说。中控室还会随时接到电话指令,须臾不能无人值守,两人只能轮流吃饭,餐餐都是急就章。
中控室是穿黄管理处的一个缩影。管理处处长韦国虎介绍,穿黄工程设备多、复杂,运行管理有着很高的科技含量。单是穿黄隧洞里就布设了上千个仪器,随时监控着压力、水位、流量等种种数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刚刚进入运行管理期,管理者面临着巨大压力。除了正常工作,还有大量的培训、考试,许多人虽然家在郑州市区,但往往一两个月才能回家一次。
“虽然辛苦,但每当朋友邻居夸赞丹江水水质时,就感觉很欣慰。”管理处主任工程师胡靖宇说。
通水一年多来,已有19亿立方米丹江水通过穿黄工程北送。离开穿黄工程,行进在茫茫夜色中,记者想起穿黄管理处门上的春联:“穿山越河四省市横跨神州三千里”,横批“南水北调”,就像这群管理者,简单朴实中透出一股豪气。③12